前言
孫策死前,將江東基業交給孫權,並讓張昭輔佐他。
眾所周知,張昭是東吳第一文臣,為東吳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但是大家都知道,孫權當皇帝後,不僅沒有讓張昭當丞相,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冷落他。
因此,張昭的晚景非常淒涼,鬱鬱而終。
那麼,孫權為何要如此對待張昭呢?
一、張昭為孫權做了哪些事?
張昭劇照
張昭,字子佈,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
他自幼聰明好學,擅長寫隸書,博覽群書,精通經史子集,是東漢末年的名士。
先後被舉為孝廉、茂才,皆不應召。
因躲避戰亂,南渡來到了江東,成了孫策的長史。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去世。
孫策臨死前,讓孫權執掌江東,並任命張昭為顧命大臣,還對他說,如果我那個弟弟不爭氣,你可以取而代之。
據《三國志·吳主傳》和《三國志·張昭傳》記載,張昭也確實盡心盡力輔佐孫權。
想那孫策一死,孫權就哭哭啼啼,不知道該怎麼辦。
張昭不僅勸他不要哭,要振作起來,擔當起振興江東的重擔,還帶頭做好示范,領著大臣們輔佐孫權《率群僚立而輔之》。
緊接著,張昭又上表朝廷《上表漢室》,向郡縣發佈公文《下移屬城》,讓江東的文武大臣,各司其職《中外將校,各令奉職》。
張昭為孫權所做的一切,真是感人肺腑!
當然了,孫權還沒有緩過神來,依舊沉溺在巨大的悲痛中。
這時候,張昭又對他說,作為一個君主,內心要足夠強大。
現在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江東危機四伏,怎麼能像個『婦人』一樣哭個沒玩呢?
說完,張昭親自扶孫權上馬,整兵列對,巡視三軍《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人才知道有了新的主公《眾心知有所歸》。
很難想象,若沒有張昭,江東會亂成什麼樣子。
江東之主孫策剛剛去世,而新任主公孫權,年僅十八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說法,還是個未成年人。
而孫策的舊部,如程普、韓當、黃蓋、周泰,都年長於孫權。
沒有張昭這個帶頭人,誰會服孫權呢?
張昭率群僚而輔佐孫權劇照
毫不誇張地說,張昭就跟蜀漢的諸葛亮一樣,為新主穩定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孫權多次冷落張昭
由於張昭為東吳作出的貢獻,孫權當上皇帝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丞相一職非張昭莫屬《眾議歸昭》。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孫權卻任命孫邵為丞相。
孫邵是『賓旅寄寓之士』,也就是和張昭一樣,都是逃亡到江東的。
陳壽是沒有為孫邵作傳的,也看不出他有什麼特殊才華,隻知道他曾是孔融的僚屬,孔融誇贊他為『廓廟才也』。
顯然,孫權讓孫邵當丞相,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讓人想不通的,還不止於此。
孫邵死後,孫權還是沒有讓張昭當丞相,而是任命了顧雍。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他在擔任丞相期間,乏善可陳,也沒有什麼政績。
孫權任用了這樣一個人,也讓人一頭霧水。
三、孫權為何不讓張昭當丞相?
孫權劇照
關於這點,歷史學者們有過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孫權忘恩負義。
世人對孫權是有很多偏見的,比如馬植傑先生在《三國史》中,就說孫權為人刻薄,孫策對他如此信任,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幼子,而是傳位給他。
可是孫權呢,卻沒有追謚孫策為帝《隻追謚為長沙桓王》,孫策的兒子也都止於封侯。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點牽強。
因為張昭此時還在世,沒有必要這樣對他。
第二種說法是,孫權嫉恨張昭。
想當年,曹操揮師南下,張昭是勸孫權投降的。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註引《江表傳》,孫權即帝位後,舉行宴會,說這都是周公瑾的功勞。
張昭則贊賞孫權,沒想到還沒等話說完,孫權就打斷了他,說當年要是聽了他的話,恐怕現在就在乞討吧《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張昭慚愧不已,趴在地上汗流浹背《昭大慚,伏地流汗》。
由此可見,孫權對張昭當年的所作所為,仍然耿耿於懷。
是呀,孫權當初要是聽張昭的話,還能當皇帝嗎?
既然他當不了皇帝,張昭能當丞相嗎?
我想孫權此刻,應該是這樣想的。
當然了,這隻是我個人的猜測。
要補充一點的是,張昭當初提出投降曹操的建議,並不是在『媚曹』,而是客觀地分析形勢,再說勸孫權投降的人,也不止張昭一個,幾乎滿朝大臣都這樣勸他。
赤壁之戰後,曹操把張昭當成了死敵,也足以排除張昭『媚曹』的嫌疑。
孫權有必要記恨張昭這麼久呢?
因此,有人提出第三種說法,即:孫權不是記恨張昭,而是忌憚他。
孫權為什麼忌憚張昭呢?
孫權劇照
陳壽在《三國志·張昭傳》末尾,這樣評價道:
『以嚴見憚,以高見外』
也就是說,張昭因為嚴格,所以孫權忌憚他,因為地位崇高,所以疏遠他。
那麼,張昭對孫權嚴格嗎?
我的答案是非常嚴格。
有證據嗎?
有。
據《三國志·張昭傳》記載,孫權喜歡打獵,還常常騎著馬射殺老虎,經常發生老虎攀到馬鞍的危險。
張昭看到後,立馬變了臉色,走上前去斥責孫權:作為人君,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野獸。
萬一發生了危險,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嗎?
孫權聽到後,臉色都變了,隻好向張昭道歉:是我年少不懂事,我感到慚愧呀。
但是說歸說,做歸做,孫權還是要去射老虎,隻不過不騎馬了,而是改坐『射虎車』。
即使這樣,老虎還是時不時撲向孫權。
孫權則以擊殺老虎為樂。
張昭繼續勸諫,孫權隻是笑而不答。
張昭是顧命大臣,理應要管管那位『少爺』,這也確實沒錯。
可是張昭沒有想過的是,『少爺』終究是要長大的,並且還要當皇帝的,不能管得太嚴,否則是會出問題的。
有一次,孫權在武昌的臨釣臺舉行宴會,很多人都喝醉了,孫權便讓人用水潑醒他們,還放言:今天是個開心的日子,不醉不休。
張昭坐在外面,一個人生悶氣。
孫權於是讓人去請張昭,並帶話給他:先生,大家喝酒正酣,你為什麼生氣呢?
張昭回答:想當初,殷紂王在糟丘酒池作長夜之歡,也以此為快樂,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好。
孫權聽到後,慚愧不已,於是宣佈散會。
孫權劇照
緊接著這件事後,陳壽記載道:
『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
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
我想,陳壽先說『臨釣臺』之事,再說孫權不選張昭為丞相,也許就是在回答孫權不拜張昭為相之謎吧。
也就是說,張昭之所以沒有被選為丞相,是因為他管的太嚴,讓孫權無法忍受。
沒錯,張昭這個人,脾氣是很大的,行為舉止也很威嚴《容貌矜嚴,有威風》,就連孫權也不敢跟他隨便說話《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
所以,當群臣第二次舉薦張昭時,孫權就說,莫非大家真以為我不想重用張公嗎?
隻是當丞相是一件麻煩事,並且他的性格剛烈,如果他說的話別人不聽,他就會生氣。
這樣一來,會得罪很多人,對他並無益處呀。
那麼,張昭不適合當丞相,孫邵就適合嗎?
我看未必。
如前文所述,孫邵在《三國志》裡,是連傳都沒有的,他也沒有為東吳作出什麼突出貢獻。
答案或許是:孫權隻需要一個不管事的丞相。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如是道:
『張昭是謀謨之臣,並不直接主事;孫權大權在握,也不特恃仗張昭』
張昭劇照
這兩句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張昭沒有那麼重要,孫權也不需要他的丞相有多重要。
所以,孫權先是任命了一個沒有多少能力的孫邵,之後又任命了一個不怎麼管事的顧雍,就是不肯任用喜歡『多管閑事』的張昭。
況且張昭是孫策的顧名大臣,孫策還對張昭說過,如果我那個弟弟扶不起來,你就取而代之《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孫權如果讓張昭當丞相,張昭跟他吵架時,要是動不動就提起這事,他該怎麼辦呢?
事實上,張昭也確實每次都拿孫策的遺言說事。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臣,孫權於是派遣張彌和許晏去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
張昭就阻止孫權,對他說:公孫淵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他現在這樣做,一定沒安好心。
孫權卻堅持要派使者前去。
張昭不依不饒,堅決阻止。
孫權實在受不了,拿起刀,大怒道:吳國大夫入宮拜朕,出宮拜君,我對你已經夠好了,你為什麼每次都要讓我難堪呢?
張昭仔細看著孫權,然後說:我知道我說的話沒有用,可是我還是要說,這不是因為先主臨終的遺言,歷歷在目嗎?
說完後,獨自哭了起來。
孫權也放下了刀,君臣二人哭作一團。
哭歸哭,做歸做。
孫權還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派張彌和許晏前去遼東。
這樣的事例,真是舉不勝舉。
張昭知道自己說不動孫權,可是孫策的話又猶言在耳,這讓他無可奈何、苦悶不已,最終鬱鬱而終,享年八十一歲。
張昭劇照
結語
孫權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不需要一個能幹的丞相,在他面前說三道四,多管閑事。
所以,張昭晚年會受到孫權冷落,最終鬱鬱而終。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張昭傳》、《三國志·吳主傳》
裴松之:《裴松之註三國志》
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