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開創的屯田制度,是曹操能夠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的重要法寶之一。
《資治通鑒》記載,棗袛提出『建置屯田』的建議,被曹操接受,隨即任命棗袛為屯田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
充足的糧食儲備,使曹操能夠擴充更多的軍隊,在和諸侯的鏖戰中,有更充足的底氣。
另外,司馬懿在隴右、鄧艾在淮南也曾大規模興辦軍屯。
鄧艾在淮南用四萬人開發軍屯,每年扣除開支、屯田戶所得外,曹魏政府可得谷五百萬斛,差不多相當於十萬之眾的軍隊一年的糧食所需《六百萬斛》。
靠近前線的軍屯,大大減少了曹魏遠距離運糧的損耗,增強了對吳、對蜀的對抗實力,成為魏《晉》最終戰勝吳、蜀的重要保障。
曹操開創屯田制度
但是,這項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屯田制度,為什麼到司馬昭時代被取消了呢?
《三國志》記載,咸熙元年《司馬昭當政時代》,『是歲,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尉皆為令長』。
《三國志》並沒有解釋屯田制度被取消的原因。
那麼,屯田制度被取消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歸結起來,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一、腐敗!達官貴人把公共屯田占為己有
屯田是帶有公共性質的,屯田的勞動成果除了按比例分給屯田民之外,其餘都歸國家所有。
在曹魏早期,人少地多,這種狀況可以維系,達官貴人不用和屯田爭地皮,地多了也沒人種。
但是到曹魏後期,人口不斷恢復,地主豪族《達官貴人》再次強大,他們想要更多的土地,最簡單、劃算的辦法,自然是去侵占公共的屯田。
何晏私分公共的屯田
《三國志高堂隆傳》說,何晏等『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傾及壞湯沐邑以為產業』。
《晉書王恂傳》也有記載,曹魏當權者為了籠絡人心,『給公卿以下租牛客戶《屯田戶》數各有差』,實際上就是把公共的屯田私分給了達官貴人。
屯田再多,也架不住挖墻腳的碩鼠更多,達官貴人都想從屯田中分一杯羹,屯田制度自然搖搖欲墜。
二、剝削!屯田分成比例對農戶的高盤剝
屯田制度的分成比例,大致如下:如果使用官牛,政府和屯田民六四分,政府拿大頭;如果不使用官牛,政府和屯田民五五分,雙方平分。
這樣的分成比例,其實是比較嚴重的高盤剝。
西漢、東漢的大多數時候,施行的是『三十稅一』的政策,農民只要上交收成的3.3%。
曹魏對普通農戶的稅收制度是,每畝收租四升,每戶每年再繳納兩匹絹、二斤棉。
《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的稅率是『十分之一』,攤入土地中,每畝地納稅三升米。
按此推算,曹魏普通農戶的稅率《每畝地納稅四升米》大概是收成的13.3%。
屯田制度要分掉屯田戶50%-60%的收成,顯然是一種高盤剝的分成比例。
相比之下,屯田民的負擔是很重的。
曹魏初年,在遍地戰亂、人吃人的情況下,老百姓為了生計,接受屯田制度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但到曹魏末年,日子比較安穩的情況下,繼續接受高盤剝的屯田制度,很多屯田民就不願意了。
鄧艾曾在淮南興辦軍屯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屯田客呂並自稱將軍,聚黨據陳倉』。
《三國志袁渙傳》記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當時曹操把屯田從強制改為自願,情況才有所扭轉。
可見,在曹魏初年,也隻有條件特別差的人家才願意接受屯田的高盤剝。
屯田民不願意幹,達官貴人又想挖墻腳,樹倒眾人推,屯田制度自然很難長久。
充其量,屯田制度隻能算是一種戰時應急的過渡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