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花甲之年又稱耳順之年,指的是人活到60歲後,就象六十花甲循環一樣,已經將世間的人情世故閱覽了一遍。
這個年齡段的人修行成熟,對任何事都抱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即使聽到刺耳的話也很少會在意。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傾向於修身養性,對人生和事業不再有過高的追求。
那麼,作為漢末三國的3大『主角』,曹操、劉備、孫權,他們60歲以後的人生都是如何度過的?
1.曹操:老驥伏櫪
東漢末年群雄紛起,漢獻帝空有一個『天下共主』的名號,卻早已失去對各地的控制權。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自陳留舉兵開始,經過近30年的浴血奮戰,才換回削平諸侯、中原一統的局面,讓漢朝成功地『續命』數十載。
正是憑借豐功偉績,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在虛齡60歲之際被冊封為魏公,並加九錫、建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的魏國,從而為曹氏家族最終取代漢朝奠定堅實基礎。
魏武帝曹操畫像
不過,長年累月的戎馬生涯、險象環生的政治廝殺加之縱欲過度,讓花甲之年的曹操身心都極度疲乏。
對於一個功成名就、位極人臣的老人來講,曹操理應拋開繁瑣的政務和軍事,嘗試著過一種半退休生活,以修養身心。
但曹操卻並不這樣想,因為天下並未統一,尚有孫權、劉備兩大集團與其抗衡,而潛伏在朝堂內外的政敵也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只要逮住機會便會發起致命一擊。
強烈的使命感迫使曹操隻能繼續奮勇向前,再拼一把老骨頭,去換取曹氏家族的長治久安。
為此,在最後不到7年的時間裡,曹操又親率大軍消滅割據漢中的張魯《215年》、第三度南征孫權《217年》、跟劉備爭奪漢中《218-219年》、在襄樊之戰中抵抗北伐中原關羽《219年》,並平定侯音在宛城發動的叛亂《218年》和魏諷等人在鄴城發動的未遂政變《219年》,可以說相當忙碌。
魏文帝曹丕畫像
等到內外局勢趨於穩定後,強撐著一口氣在拼搏的曹操卻垮了下來,就在襄樊之戰結束後不久,他便身染重病,藥石罔效。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此時,距離曹操被進封為魏王僅過去4年時間。
曹操死後,世子曹丕襲位,年底前又逼迫漢獻帝『禪位』,由此創建曹魏王朝。
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2.劉備:運去英雄不自由
跟曹操一樣,花甲之年的劉備同樣充滿了煩惱和憂慮。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劉備虛齡60歲之際,最強大的對手曹操病死,但其子曹丕卻在年底前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曹魏帝國。
而在此前1年,昔日最親密的盟友孫權背信棄義,不僅襲取荊州5郡,而且還把劉備最信任的將領關羽殺害。
為了保障漢室正統不墜,劉備在曹魏開國後的第二年稱帝,國號依然為『漢』,史稱蜀漢。
蜀漢昭烈帝劉備畫像
劉備稱帝時,已經是年逾六十的老翁,就當時的形勢而論,匡扶漢室的夢想似乎離他越來越遠,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做些改變的話,那麼他將齎志以沒,這是志向遠大的劉備絕對不能接受的結局。
正因如此,為了破解當前的困境,時日無多的劉備必須先發制人,通過主動出擊來奪回荊州,以便打開北伐中原的新局面。
雖然東征孫權的前景不明朗,但如果不嘗試一下,劉備是絕對不甘心的。
然而,劉備攻伐孫權的戰事,最終在222年爆發的猇亭之戰中以慘敗收場,不僅徹底斷送收復荊州的夢想,還幾乎賠光全部『家底兒』,甚至連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虜《註:猇亭之戰又稱夷陵之戰》。
這場戰事的失敗,不僅有劉備指揮無方、輕敵冒進等方面的過錯,也緣於江東青年將領陸遜實在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將,而非紙上談兵的趙括。
或許,這便是天意吧?
諸葛亮畫像
猇亭之戰後,劉備因為羞慚至極,並沒有回到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宮,並在這裡走完餘生。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駕崩,享年63歲,臨終前將幼主劉禪及軍國大事全都托付於丞相諸葛亮。
而諸葛亮當政後,立刻遣使跟孫權集團議和,恢復雙方之間的同盟關系。
由此,蜀漢默認孫權對荊州的控制,而『兩線作戰、北伐中原』的戰略就此破滅。
3.孫權:失敗的父親
跟曹操、劉備的情況不同,花甲之年的孫權早已經坐了十幾年的龍椅,而東吳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亦保持穩定發展的景象,然而,在帝國祥和的表象下,卻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其誘因便是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爭奪皇位繼承人的鬥爭。
在這場將東吳拖入曠日持久動蕩之中的儲位爭奪戰,花甲之年的孫權無疑扮演著『失敗父親』的角色,而如何化解這場危機,耗盡了他最後十餘年的全部精力。
吳大帝孫權畫像
這場戰鬥發端於吳大帝赤烏四年《241年》,正值孫權虛齡60歲之際,年僅33歲的太子孫登因病去世。
孫登死後,由於二弟孫慮此前已去世,所以三弟孫和依照次序被立為太子。
不過,孫權並不怎麼喜歡孫和,而是溺愛第四子孫霸,並讓他享受跟太子一樣的飲食起居標準,由此激起後者的爭儲之心。
圍繞著儲位的爭奪,孫和、孫霸的關系勢如水火,而大臣們也紛紛站隊,由此釀成激烈的黨爭。
儲位之爭讓東吳陷入嚴重的政治動蕩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話,必然會給國家帶來大災難。
正因如此,孫權在猶豫數年後,終於在赤烏十三年《250年》出手,下詔廢黜孫和為南陽王,將孫霸賜死,並大肆誅殺、貶斥他們的黨羽。
經此一劫,東吳朝堂近乎被清空。
事後,孫權又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局勢至此才算是基本上穩定下來,但隱憂依然存在。
孫權死後,諸葛恪輔政,東吳大亂
正因如此,神鳳元年《252年》四月,71歲的孫權在臨終前,將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等人召入宮中,委以托孤重任。
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孫權遺言的具體內容,但根據常識來推測,他應當是勉勵諸葛恪等人要消弭舊日的恩怨,共同輔佐幼主治國。
但讓孫權沒想到的是,等到他剛咽氣,諸葛恪便誅殺孫弘、專擅朝政,引發局勢的大動蕩。
孫權若泉下有知,不知該怎樣想。
參考書目
范曄《劉宋》:《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陳壽《西晉》:《三國志》,中華書局2007年版。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