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燒毀通敵書信,哪些人可能牽涉其中?這三人嫌疑最大。《網路歷史》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戰後繳獲了一些軍中人士和袁紹私下裡來往的書信,對此曹操的應對有點出乎意料,不看不問也不追究一把大火把這些涉嫌通敵的書信燒了個精光,對於此事正史和演義都有提及,《三國志》記載:『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演義中也有類似描述:『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

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

』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曹操對於此事的應對無疑是正確的,可是既然曹軍中私通袁紹者眾,夠資格和袁紹書信往來的起碼在曹操軍中是有一定地位之人,那麼官渡之戰曹操燒毀通敵書信,哪些人可能牽涉其中?

這三人嫌疑最大,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是朱靈。

朱靈原本就是袁紹的部將,曹操和袁紹兩人曾有過一段蜜月時期關系一度很好,193和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時袁紹還派朱靈率兵協助曹操,隻是朱靈看出曹操遲早要成就大業所以仗打完後,朱靈就不走了棄袁歸曹從此投於曹操麾下。

官渡之戰朱靈有沒參戰不清楚《從曹操軍事部署來看沒看到朱靈身影》,但是和袁紹暗通款曲的是『皆許都及軍中諸人』不一定是在官渡前線,在袁紹實力遠強於曹操以及官渡之戰前期袁紹占據上風的情形下,不說朱靈想主動回到袁紹身邊,至少袁紹寫信拉攏朱靈那是相當有可能的。

此外還有一個佐證似乎也能說明朱靈有此嫌疑,《三國志》記載:『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派了於禁奪了朱靈的兵權,這事發生在什麼時候正史中沒說,但是以曹操對麾下大將向來寬容來看,要惹得曹操以此激烈手段奪朱靈兵權可見事情非小,也許有些蛛絲馬跡使得曹操對朱靈有疑心也說不定,總之朱靈逃脫不了這個嫌疑。

第二個是張繡。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張繡有嫌疑:首先,早在董卓遷都長安後北方混戰以及袁紹平定河北的過程中,張繡和袁紹曾經是盟友,當時劉表、張繡、袁紹結成聯盟對抗孫堅、袁術、陶謙的聯盟,雖然這種聯盟從利益出發並不穩固,但是至少有過合作基礎。

其次,官渡之戰時曹操的左翼是駐紮在孟津、敖倉一帶的夏侯惇,右翼就是駐守陳留一帶的張繡,可以說如果袁紹能成功拉攏到張繡的話,那對曹操來說就是致命一擊,所以有理由相信袁紹不會錯過拉攏張繡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官渡之戰前夕的199年張繡才剛剛投效於曹操麾下,當時袁紹和曹操都在拉攏駐守南陽的張繡,因為張繡在此前的宛城之戰中殺了曹操之子曹昂和大將典韋,所以張繡對歸順曹操有很深的顧慮,最後在賈詡的建議下才選擇了曹操。

殺子之仇雖然曹操沒追究,但現在不追究不代表以後不追究,張繡心中還是有所顧慮的。

在袁紹和曹操勢力相差較大袁紹占據優勢的情形下,雙方之前又有過合作的基礎,張繡的這個嫌疑還是跑不掉的。

第三個是李通。

官渡之戰期間李通駐守汝南,汝南是豫州的一個郡,平時可能沒什麼,但是袁紹就是出自汝南袁氏,袁氏在汝南的影響力很深遠,汝南和豫州是曹操的大後方離許都又不遠,當時曹操對豫州的掌控力度並不夠,豫州各郡大都反叛,就連劉備也分了一杯羹在汝南站穩了腳跟,所以袁紹不可能不去拉攏李通。

實際上袁紹已經這麼做了,他派使者到汝南任命李通為征南將軍《袁紹當時是東漢朝廷名義上的大將軍,說實話他還真有這個權力》,征南將軍在當時普遍隻有中郎將、偏將軍的情形下絕對是很高的職位,當然李通當時是拒絕了,不僅殺了袁紹使者還把征南將軍印交給了曹操。

但是汝南是袁紹老家地理位置又是如此重要,只要李通一反水,曹操在官渡前線勢必待不下去隻能撤退,因此難保袁紹不會加大籌碼再次派人拉攏李通。

當然從當時的形勢來分析也隻是說朱靈、張繡、李通三人的嫌疑相對別人比較大而已,有可能暗中有書信往來,並不是說他們三人一定和袁紹暗通款曲。

至於其他人,首先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曹洪等宗親大將肯定不會和袁紹有暗中來往,於禁、樂進、李典、張遼、徐晃等大將也不會,因為他們要麼是很早就跟著曹操了,要麼雖然是降將但是卻很受信任和重用。

五大謀士應該也不會:荀彧和郭嘉就是因為看不上袁紹才離開的,程昱很早就跟著曹操了,荀攸當然也不會;即便是賈詡雖然幾易主公但是也不會和袁紹暗中來往,因為賈詡的眼光實在是厲害,要不然當時也不會放著實力強過曹操的袁紹反而力勸張繡投靠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