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三國演義》終於醒悟:人這一生,貴在沉穩。《網路歷史》

文/自然之道

圖/來源於《三國》劇照,侵刪

小說家金庸說: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沒有任何一部小說比得上,近三百年來,向來稱之為『第一才子書』,或 『第一奇書』。

書中豪傑聚集,英雄輩出,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是多大的失敗,學會成住氣,你才能扭轉乾坤,贏得人生的勝利。

急於求成,耗盡自己

《論語》說:欲速則不達,安駛萬年船。

騏驥千裡,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想做成一件事,越是急於求成,越是難以達。

劉備自失兄弟後,鬱鬱寡歡,夷陵戰敗後,便纏綿病榻,知道自己不久於世,臨終前,把劉禪和劉家的江山托付給諸葛亮。

諸葛亮聽從劉備的遺願,為了壯大蜀國的勢力,替先主完成統一大願,幫助後主劉禪能夠坐穩江山。

七次北伐,結果積勞成疾,最終病逝。

諸葛亮出師北伐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使蜀國的元氣大傷。

劉備死後,蜀國的大事小事都是諸葛亮在過問,操心,他死後,蜀國失去主心骨,沒有人可以挑起國家重擔。

後主劉禪昏庸無能,不諳世事,不識人心,奸臣當道,朝中大臣分裂嚴重,無法統一。

軍中也頻頻出現造反,分裂為好幾個派別。

當魏國攻打蜀國時,薑維誓死抵抗,而劉禪卻打開城門獻出國家,以求全身而退,厚顏無恥的茍活幾年。

堂堂蜀國就此從歷史的舞臺銷聲匿跡,多少風流人物盡銷殆。

如果諸葛亮不急於統一天下,而是休兵養息,鞏固國力,不是向外擴張,而是向內發展,留住自己的身體,輔佐後主,刺激圖謀,未嘗不是另一種結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太用力的人,跑不遠。

因為人生是一場長跑,不是百米沖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速度。

凡事急於求成,隻會越戰越敗。

《周易》中說,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懂得進退,知道適可而止,該進時進,該退時退,才能保全自己。

學會隱忍,靜待時機

蘇軾說: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一個人想要有一番大的事業,一定要學會受得了委屈,才能等到出頭之日。

呂佈進攻徐州,曹操戰敗,投靠實力雄厚的曹操,好借此避難,背靠大樹,伺機而動。

劉備知道曹操的猜忌很重,為了躲過殺之禍。

隻能將的野隱藏起來,開始了種菜

曹操雖然沒有殺了劉備,還對他禮遇有加,但並沒有對他完全放下顧慮,時常派人盯梢他的行蹤。

有一天,派去的回來匯報,說劉備在後院親自種菜,並且每天堅持親自澆灌。

曹操聽後放下猜忌,覺得劉備隻是麼胸有大志的大丈夫,徒有虛名罷了。

一日,曹操擺酒請劉備赴宴,曹操用手指著玄德,然後又自指自己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玄德聽到此言,以為自己參與『衣帶詔』的事情泄露,吃了一驚,手中的匙箸,哐當落於地下。

恰巧,正值大雨將至,雷聲轟隆。

玄德乃從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至此不疑,對劉備放松警惕。

後來劉備伺機出走,在袁術兵敗身死後,又收復了徐州,為自己的大業奠定了基礎。

後人評價劉備『然折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懂得隱忍的他,最終等到了時機,使自己一次次化險為夷,起死回生。

『小不忍,小則亂大謀』人生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在逆境中,學會低下頭顱,收起鋒芒,方能保全自己。

『飄風不終潮,驟雨不終日』,沒有不停的風,沒有下不完的雨,再大的風雨,都會過去。

人在低谷,學會忍耐,終將會等到雨過天晴。

學會按下暫停鍵,才能笑到最後

《三國》裡面有一位大智大勇,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人,善於進退忍耐,被人稱作『塚虎』的司馬懿。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上和魏軍相遇。

諸葛亮來勢洶洶,發起幾次攻打,無奈司馬懿閉門不迎戰,堅守不出。

因為他深知諸葛亮足智多謀,戰術詭計多端,又深知而軍中糧草尚少,隻想著速戰速決,將士氣高昂,此時迎戰,隻會對自己不利,只要耗下,待諸葛亮糧草耗盡,世氣渙散,那時候出擊,才會有勝算。

所以任憑蜀軍天天在魏軍帳前粗言穢語謾罵,將士們紛紛請求出兵迎戰,他都按兵不動,致使士兵們認為他被嚇破了膽。

有一次,諸葛亮更是送來了女子的衣物,羞辱司馬懿像個女人一樣,司馬懿不但不生氣,還笑嘻嘻地把女裝穿在身上,走上城墻讓諸葛亮看到,無計可施的諸葛亮氣鬱成疾。

他暗中派人打探諸葛亮的狀況,知道諸葛亮什麼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很難吃下食物,就知道諸葛亮思慮過度,身體已經消耗得非常嚴重,即將油盡燈枯,所以他更加穩坐軍中,隻守不戰,靜待時機。

終於,在對峙五個月後,諸葛亮病逝,蜀軍班師回朝,善於沉得住氣的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就輕松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善忍忍耐,讓他總是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一代梟雄曹操,既重用司馬懿,又處處防備他,這時的司馬懿韜光隱晦,並不持才自傲,一直明哲保身。

曹方即位後,面對壯大司馬家族,怕終有一天會壟斷朝政,於司馬懿推舉為『太傅』,表面看,是給予了極高的名譽,實則是逼迫他交出兵權,讓他徒有空明而無任何實權。

司馬懿深知草方的疑慮和防備,就以身體虧欠,在家修養為由,在家裝病,不理朝政十年,實則暗中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這10年裡,他深居簡出,裝作病入膏肓的樣子,隱忍不發,靜觀其變。

後來,曹爽志得意滿,狂傲橫行。

四處作威作福,驕奢淫逸,大臣離心離得、人心渙散。

嘉平元年,趁著曹爽和君主到高陵祭拜,司馬懿終於抓住時機,上奏太後,率兵入城,控制京都,出兵了剿曹爽,再次奪回兵權,為自己自己以後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

《晉書·宣帝紀》裡曾這樣評價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真正的智者,並不是永遠在前進,而是懂進退,善於停下來,等待時機。

走不過的路不能硬闖,趟不過的河,不能強渡,停下來,保存自己,另尋它路,另辟蹊徑,終會有出路。

不如意時,學會放一放,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才能抬得起頭。

有句話說:急事慢做,慢事急 ,事急則緩,事緩則圓。

焦慮時緩一下,讓自己慢下來,才能行穩致遠。

失意時淡然處之,轉變心態,才能重新起航。

遭受排擠時,停一停,靜觀其變尋找突破。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社會縮影,道盡世間百態。

讀《三國演義》,看書中人物故事,不禁感概英雄的氣度,也嘆息豪傑的事不如願。

他們教會我們,成就事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謀略,膽識,學識,更需要隱忍和知進退。

讓我們走進三國,領略英雄的豪邁,智者的聰慧,忠臣的赤膽忠心,學習英雄豪傑們的智慧和處世之道。

願你,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沉住氣,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