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於孫權?周瑜為什麼沒有奪權?《網路歷史》

孫策去世前,命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接管自己的權力。

兄終弟及的事情古代並不是沒有,但是多是出現在兄長並沒有留下子嗣的時候,孫策明明有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什麼還要將自己的權力留給孫權呢?

並且,孫權雖然有名,但是當時的兵權實際上掌握在周瑜的手中,為什麼周瑜不奪權呢?

首先,在小編看來,他這樣做非常對,他之所以選擇讓自己的弟弟來接管自己的手中的權力,是出於保持局面穩定的考慮。

小編認為他是正值壯年的時候不幸去世,膝下的孩子都還年幼,為了保持當時東吳政權的穩定,畢竟當時不是一個一統的環境,混戰時期,根本不適合主幼臣強的情況出現,所以他再三考慮之下,還是決定將東吳的統治權交到自己弟弟的手中。

而且孫策心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他是一個非常好了不起的人,建立起如此龐大的東吳他隻花了四年的時間,但是這同時是一個弊端,他統治的時間太短了,還沒有將根基紮穩。

所以他明白,如果自己死了,江東內部肯定不復現在的穩定,所以他選擇孫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在他死後江東內部會發生分裂。

表面來看,整個東吳蒸蒸日上,就如同花團錦簇一般。

但實際上,這都是因為他在的緣故,但是暗地中也是各種暗流湧動,讓人防不勝防。

這就要歸咎於孫氏家族和江東本地士族之間的矛盾了,當時孫策為了盡快鞏固自己對江東的統治,對江那些不服管教的世家大族采取了暴力鎮壓的政策,就是因為他對於江東士族下手下狠,使得他在不自覺中得罪了相當多的人,最後才導致自己竟然死於刺客之手。

但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舉動,他的時間太短了,他心裡非常明白,如果想要真正統一江東,就必須將本地的這些頑固勢力連根拔除,消除反對自己的勢力。

所以,最後他留給了孫權一個擁有江東六郡初具規模的諸侯大國。

這為孫權後來建立東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對於孫權而言,孫策去世前,指定讓他擔當。

但是他內心裡面確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周瑜統領著江東的全部人馬正在洞庭湖之上訓練水軍,他害怕周瑜得知孫策死後謀反。

畢竟當時全部的兵馬都在周瑜手上,孫權雖是孫策的弟弟卻沒有做出過許多貢獻,和周瑜是遠遠所不能相比的,將士們也難以去信任他。

孫權決心賭一把,他當時就派人傳令去告訴周瑜,孫策已經西去,請他速速的回來悼念孫策。

孫權認為如果周瑜在得知到自己的口信後,能夠迅速回來說明他的內心還是忠於孫家,如果周瑜收到口信後毫無反應隻能說他的心已經變了。

而這一頭的周瑜正在緊密的訓練著水軍,他還在計劃著過段時間去攻打荊州,當得知孫策的死訊之後,周瑜更是悲痛欲絕。

兩人從小便是好兄弟,一起遊戲、一起歡樂,長大後更是娶了喬家的姐妹兩人,關系又是更進一步。

如今孫策突然離世了,讓周瑜的心中感覺到一涼。

他傳令了甘寧繼續負責訓練水軍後,快馬加鞭的趕回孫策府中。

回到了江東以後,周瑜來到了孫策的靈位前放聲大哭,一旁的孫權哭的比他還厲害,兩人在擦幹淚水後面向而坐。

孫權請求讓周瑜接任江東,孫權說自己才疏學淺不能夠擔當此大任,執意要求放權給周瑜,但是周瑜本是忠義之人,便說此任隻能由孫權來擔當,並詳細說明其中的緣由。

首先是孫策在臨終之前將位置傳給孫權,再加上當時孫策的孩子年齡尚幼,無處事之能,所以孫權最是合適,其次孫權本身能力出眾,眾人也都看在眼裡,他們都相信在孫權的帶領之下江東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孫權此時依舊假裝不同意一直和周瑜推辭,最後周瑜跪倒在地上,拜孫權為主公並且主動將自己的兵符歸還給了孫權,孫權見此也就不再推辭。

其實在小編看來,孫權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雖然是在周瑜和張昭的扶持下一手接過父兄家業大權的,但無論是周瑜還是張昭,從未有野心和機會覬覦孫權的地位。

他們兩個人是想要真心輔佐他成就一番大業的。

因為,孫策自十六歲便與周瑜是好朋友。

孫策、孫權之父孫堅遷居長沙以後,與當地名門望族的周瑜家族結為了通家之好,因此際緣,孫策自幼便與周瑜一起玩耍,一起讀書,一起習武。

可謂朝夕相伴的同齡兄弟,這就使得孫策非常了解周瑜的品德、才具和秉性。

所以,孫策也非常相信這兩個人,一定會在自己離去之後,好好輔佐自己的弟弟,並且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在小編看來,他的這句囑咐其實是有兩層含義的,一是委任了兩位沒有野心的人作為顧命大臣扶持年紀尚幼的孫權。

這是一層含義;二是外事《即指處理戰亂時局之下的外敵事務》即軍事軍權交給周瑜,內事即內政治理交給張昭。

這其實是為孫權佈局了一套軍政分立,便於孫權掌控的政權體制。

既用其二人長才,更重要的是避免和防止軍政集於一人之手而對王權構成威脅。

後來事實證明,孫吳既沒有發生集軍政於一人之身的司馬懿之禍,也沒有出現蜀國完全仰仗諸葛亮的自醒自覺之弊。

正是由於孫策因時制宜的成功軍政體制,使得年幼接班的孫權因此而從未大權旁落。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通過之前的描述就能夠看出孫策究竟是多雄才偉略的一個人物了,他在臨終前的每一個安排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他並沒有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考慮,而是從整個東吳政權穩定的角度選取了最適合的繼承人,並且選定了兩位他最信任並且沒有野心的人輔佐孫權,可謂是殫精竭慮,把方方面面全部考慮周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