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慨嘆,東漢光武帝劉秀是真正的『位面之子』,運氣好到爆,人生非常完美,似乎上天都在幫助他。
比如昆陽大捷,劉秀幾乎已經陷入絕境,突然一陣飛沙走石,幫助劉秀擊潰了新莽軍隊。
其實,古往今來但凡能成就大事者,總會有一絲運氣眷顧。
如果梳理曹操一生,你會發現曹操也是被上天眷顧的那個人,比如曹操三十年的征戰生涯中,多次死裡逃生、化險為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傳奇的陽平關之戰,看曹操是如何『幸運』的拿下漢中、收降張魯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
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
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 ;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
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
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從這段描述來看,陽平關之戰沒有什麼傳奇之處,但如果你翻開史書,會發現這場戰役堪稱傳奇而又魔幻,關於陽平關之戰有好幾個版本的記載,我們先羅列一下:
1、《三國志·武帝紀》
秋七月,公至陽平。
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裡,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還。
賊見大軍退,其守備解散。
公乃密遣懈剽、高祚等乘險夜襲,大破之,斬其將楊任,進攻衛,衛等夜遁,魯潰奔巴中。
2、《三國志·張魯傳》
……至陽平關。
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
太祖攻破之,遂入蜀。
3、《魏名臣奏載董昭表》
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
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嘆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攻陽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
武皇帝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故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
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
侍中辛毗、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
猶不信之。
惇前自見,乃還白武皇帝,進兵定之,幸而克獲。
此近事,吏士所知。
4、《魏名臣奏載楊暨表》
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
張衛之守,蓋不足言。
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
對兵三日,欲抽軍還,言’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
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
“
5、《世語》
魯遣五官掾降,弟衛橫山築陽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
魯走巴中。
軍糧盡,太祖將還。
西曹掾東郡郭諶曰:”不可。
魯已降,留使既未反,衛雖不同,偏攜可攻。
縣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
“太祖疑之。
夜有野麋數千突壞衛營,軍大驚。
夜,高祚等誤與衛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
衛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
看上去這些記載雜亂無章,許多地方又相互矛盾,但只要靜下心來細細梳理,就能完整地還原一下陽平關之戰的經過。
小編試著進行一下還原,讓大家能夠更清晰明白地了解整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公元214年劉備奪取益州,下步必將奪取漢中,於是曹操先下手為強,親率十萬大軍征張魯。
張魯在漢中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近30多年的時間裡沒有大規模戰爭,所以百姓相對安居樂業,而且關中很多難民流入漢中。
張魯也並沒有多大的野心,看到曹操大軍來了,張魯準備投降。
但張魯的弟弟張衛及手下將領不太甘心,於是他們就在陽平關建築堡壘十餘裡抵抗曹軍。
曹操派懈剽、高祚等將領率軍攻山上堡壘,從董昭、楊暨的表奏可以看出,由於陽平關太過險要,曹操雖有十萬大軍,但是沒法發揮優勢兵力,士卒死傷慘重,糧草短缺,於是曹操非常沮喪準備撤軍。
曹操的命令是這樣的,讓夏侯惇、許褚傳令給懈剽、高祚撤軍,辛毗、劉曄負責殿後。
結果曹軍山中迷路,驚動了山中數千麋鹿,麋鹿群橫沖直撞的進入了張衛的軍營之中,高祚等人聽見張衛營中喧鬧聲趕來,混亂中發生了激戰,高祚於是鳴鼓召集軍隊,趁機進攻張衛,張衛以為曹操大軍趕來,於是投降。
辛毗、劉曄連忙報告夏侯惇說張衛軍營已被突破,但夏侯惇不相信,親自前去查看之後,才報告曹操,於是率大軍通過陽平關。
所以董昭才說『幸而克獲』,楊暨的表奏說『天祚大魏,魯守自壞』。
公元215年,曹操已經61歲了,妥妥的花甲之年。
本來意氣雄發的以為,漢中可一戰而定,結果在陽平關下受挫,失望沮喪之情油然而生,所以曹操才會下令撤軍。
結果在撤軍過程中,發生了麋鹿沖營、兩軍混入的『傳奇』因素,才讓曹軍毫不費力地拿下了陽平關。
梳理完陽平關之戰的整個過程,回頭來看《武帝紀》中的記載,說什麼曹操見張衛守衛松懈,秘密派遣懈剽、高祚等人攻破張衛軍營,純粹是往臉上貼金呢。
因為董昭、楊暨的表奏中明確說了,這次攻克陽平關實際上是『天祚大魏,幸而克獲』,加上《世語》中麋鹿沖張衛軍營的記載,我們就能明白整個過程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註、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