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權傾朝野,為什麼不直接篡漢?其實原因很簡單。《網路歷史》

155年,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愛好武藝,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佈、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後官至丞相,權傾朝野,封為魏王 。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都洛陽。

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為重新奪回荊州,調集所有兵力,親征東吳,結果被東吳大敗於猇亭,逃回白帝城後病死。

至此,曹、劉、孫三個集團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孫權稱王,國號吳,都建業。

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曹操當政期間,其『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他沒有明目張膽公開篡漢,其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才真的篡了漢。

其實,當時曹操篡漢的客觀條件是完全具備的。

漢天子獻帝隻不過是一匹夫爾。

漢庭內外皆為曹操的人。

曹軍即是漢軍。

人們隻認曹政而不知漢政。

如此之下,曹操篡漢其實隻不過是順水推舟之事。

但是,曹操並沒有篡漢!那麼曹操為何不直接篡漢?

對曹操來說,篡漢不可為。

當初曹操就參與過對篡漢之人董卓的暗殺和討伐,更是遏制有篡漢之心的袁紹的最大政治勢力。

曹操的第一段政治生涯就是圍繞著『護漢』而進行的。

曹操之所以能夠得到那麼多忠勇之士的擁護和跟隨,和曹操一直高舉『護漢』大旗有著最緊密直接的關系。

正因此,義深情重的關羽才肯暫時歸附曹操,不然,如果曹操那時就表現出篡漢之心,關羽再行歸順的話,關羽的忠義就蕩然無存了。

曹操一直謹慎地規范自己。

雖然最後達成『加九錫、帶劍上殿』的最高級臣子程度,但他並沒有邁開篡漢這一步伐。

曹操不想讓自己的政治生涯前後矛盾。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實行軍國主義政策。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衰弱的漢朝這樣的政治體系形同虛設是必然的。

但是,曹操始終維護著這一虛設的體系,至死仍對漢帝執臣子之禮。

曹操明白:『護漢』思想為其招徠最大的政治軍事人才群體為其服務,其號召力就源自於此。

這是執政之本。

維護這樣的體系對曹魏的政治勢力的影響是負面的。

因此,很多曹操的謀士鼓動曹操幹脆『篡漢』,以便捋順魏國內部的政治關系。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他們當初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伐,其目標就是『護漢』。

因此,當曹操有意縱容篡漢言論時,以荀彧為代表的一批護漢人士便和曹操產生離心離德之勢。

荀彧自殺就是因為荀彧以為曹操真的可能采納這樣的意見。

可見,當時魏國的政治環境多麼復雜。

因此,曹操自然不便動搖自己的政治基礎,改變 『護漢』旗幟,引來罵名。

由此可見,曹操是極其矛盾的,『護漢不直接篡漢』是不得已而為之,有維護名聲形象、維護政治基礎等各種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