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登基,蜀中大權盡歸諸葛亮之手。
蜀漢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諸葛亮對內興修水利,重農抑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北伐奠定基礎。
對外南征雍闓、孟獲,穩固南方,發動十一次北伐。
可為什麼一生忠心於劉氏的諸葛亮沒有讓權給早已是皇帝的劉禪呢?
究其原因是不願、不敢。
何為不願?
不想違背劉備遺志。
諸葛亮原隱居在南陽,隻為尋求一明主,被劉備三顧之情所感動,成為劉備肱骨之臣,定下了今後蜀漢發展的方向,先占荊州,再奪益州,大事可成,劉備稱贊:『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有才能的人得到明主賞識,是多麼幸運!可惜天公不作美,劉備病逝,恨沒有光復漢朝。
知人之恩,沒世難忘。
諸葛亮繼承遺志,放棄了間接害死劉備的東吳,轉攻曹魏,發動北伐。
可是當時蜀地大多數人不願打破這個安穩的局勢,反對北伐,諸葛亮隻有握緊權力,才能強制鎮壓反對的聲音。
另外諸葛亮的掌控心極強。
事事親力親為,不願他人插手。
《三國演義》就有記載:司馬懿問諸葛亮派來的使者,你家的丞相過的怎麼樣?
因不是重要的事,使者回答道:『丞相每天起早貪黑,只要超過二十沖仗的懲罰就要親自過目,且沒有食欲,一天都吃不下多少』,司馬懿大笑:『諸葛亮身體不好還吃的這麼少,還能活多久?
』果不其然諸葛亮累死於五丈原。
不敢則是因為以諸葛亮為首的新勢力和以李嚴為主的舊勢力,矛盾重重。
李嚴原是劉璋手下,後來在錦竹迎劉備進城,不僅壯大了劉備的軍力,還帶動一群當地官員歸順,不會吹灰之力就取得了益州。
事後論功行賞,李嚴就任裨將軍,之後又冊封為尚書令,與諸葛亮一樣是托孤之臣。
李嚴在益州可謂是地頭蛇,其勢力根深蒂固,權力極大,且自視清高,瞧不起他人,與諸葛亮交惡。
劉備在世前,還能調節一下,劉備一去世,矛盾爆發。
諸葛亮多次北伐皆糧草不足,而李嚴就是管理糧草運輸的,有一次故意謊報軍情,想借諸葛亮出師不利而責怪,後被察覺,諸葛亮將李嚴貶為平民,卻沒有殺他,就是怕新舊勢力關系變得更惡劣,朝堂不穩。
還有就是不放心劉禪執政。
劉禪雖跟在諸葛亮,劉備身邊耳濡目染,有了一定的能力,但終究就沒有經歷什麼,還分不清是非黑白,怕其受到奸臣小人之輩的影響,敗壞朝綱。
卻沒想到的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寵信黃皓,荒廢朝業,不思進取,無人敢說真話,說實話的人不是死就是遠離朝廷,民心離散,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至於說諸葛亮上朝還要帶甲士百人,那是保護自身安全,震懾敵人。
就像現在的大人物無論去哪裡,旁邊全是保鏢一樣。
在當時,外敵就有曹魏,東吳,他們哪一個不希望諸葛亮這個頂梁柱死,內敵即蜀地官員,諸葛亮『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犯錯就要受到嚴懲,得罪了太多人,小心謹慎的諸葛亮自然也知道,所以帶兵上朝,而劉禪也認可這事,皆因蜀漢可是由諸葛亮才能支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