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歷史是現在很多人所熱衷研究的,在三國時期有幾個代表性的人物,爭議一直比較大,比如曹操是否真的是奸雄?
劉備是否真的仁慈?
等等,都是現今人們討論的焦點。
除了上述幾個人以外,三國時期最有爭議的人應該就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智慧超人,精通陣法,劉備能夠在三國時期有一席之地少不了諸葛亮的幫助。
這也證明劉備沒有看錯人,不枉他三顧茅廬請諸葛先生出山了。
對於這些沒有太大的爭議,最大的爭議出現在劉備去世以後,對於諸葛亮的討論。
很多人說,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有了篡權之心,名義上劉備傳位給劉禪,但是實際權力卻掌控在諸葛亮手中,而且長期沒有把權力歸還給劉禪,那諸葛亮到底安得是什麼心呢?
這件事情我們還得從劉備說起。
劉備因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自己心中鬱氣難消,導致身體患病,最終在章武三年,也就是公元223年,死於白帝城,終年63歲。
劉備臨死前,將諸葛亮、趙子龍等叫到身邊,囑托後事。
推心置腹的和諸葛亮聊了許久,將整個蜀國都交付到了他一人手上。
劉備當時說的大概意思就是『我快不行了,有生之年多虧先生幫助,我知道先生是有大本事的人,管理一個國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我的兒子劉禪還小,將國家交到他手上,我也不很放心,還望先生能夠多加輔佐,如果日後劉禪不是做皇帝的料,你大可掌控所有權力,你來當這個皇帝』
諸葛亮聽完這話,感動的是稀裡嘩啦啊,連忙表示,』自己定當竭盡全力輔佐劉禪,自己也絕沒有篡權的心思,日後我必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劉備聽完這話,心裡就踏實多了,沖著趙子龍微微一點頭,兩眼一閉嘎嘣就走了。
諸葛亮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更是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親自為劉備守孝三年。
諸葛亮共掌權11年,守孝三年之後,諸葛亮開府治事,真如當初他自己承諾的那樣,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真的算是鞠躬盡瘁了。
同時諸葛亮也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開始奮鬥了,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北伐。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開始了他長達六年的北伐之戰。
在此期間,確實是諸葛亮手握大權的,劉禪仿佛隻是一個傀儡一般,雖然諸葛亮對他很是尊敬,但是這個劉阿鬥好像對權力並不感興趣一樣,大小的事情也從不過問,全有諸葛亮定奪。
諸葛亮變心了?
想自己當皇帝了?
小編認為絕不是這樣的,諸葛亮一生忠心,天地可鑒,至於他為什麼不交權,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劉禪的年齡太小。
古人講的是滿22歲弱冠,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成年。
劉禪坐上皇位的時候隻有17歲,也就是說到成年還有5年呢,小小年紀說的話恐怕也沒人會聽,所以諸葛亮為了政權的穩定,暫時獨攬大權。
第二,諸葛亮為了自己的理想。
他的理想是什麼?
前文我也說過了,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北伐,咱們這裡暫且先不討論北伐的正確與否,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諸葛亮獨攬大權,可以調配一切力量來支持自己北伐,一旦交權之後,劉禪很有可能會組織或是削弱諸葛亮的北伐力量,所以沒有交權。
第三,劉禪的能力確實差了點。
大家都知道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劉阿鬥,吃喝玩樂還行,掌管一個國家的大權可能就差點了。
這一點從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的做法就能看出來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親小人,遠賢臣,朝政日加黑暗,沒幾年就完了。
第四,天下大勢不穩。
當時雖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天下並不太平,一個之前沒有任何威信的人剛剛掌權可能很難震懾其它兩方,平衡的局面會很快打破,到那個時候,可能蜀國會更快的滅亡,處於穩定的考慮也不能交權。
通過上面的這四點理由,大家應該可以明白諸葛亮為何遲遲沒有把權力交還給劉禪了。
如果感覺還不夠充分的話,大家再看一下諸葛亮對自己是怎麼安排的,諸葛亮在出山以前,雖說不上是很富有,但是豐衣足食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跟隨劉備以來,雖然身兼數職,但是並沒有給自己謀求什麼私利,而且所有的職位,諸葛亮都沒有傳給後人,也就不存在什麼世襲一說。
直到諸葛亮去世,他的所有家產也不過是桑樹800棵,田地15頃,其餘並無任何餘財。
一個不貪財,不貪權,一世英名的人,他會去奪取那自己本身就不想要的權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