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孫權選擇與蜀國和好,不是魏國強大是蜀國有這一優勢。《網路歷史》

三國時期呂蒙偷渡長江水攻下了荊州,隨後關羽在麥城被東吳兵馬抓住,最終死在了呂蒙的手中。

為了給自己的二弟報仇,劉備組織了56萬大軍和東吳打了起來,可是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最後隻落得個白帝城托孤的結局。

在和東吳的大戰中,蜀國的軍力、物力、財力被劉備消耗一空,而且因為蜀、吳兩國的大戰也讓結盟的關系就此斷掉了,可以說蜀國一方稍不留神就有被滅國的危險。

為了解決這個危機,諸葛亮一邊派兵去抵禦來自魏國的軍事威脅,一邊派使者鄧芝去東吳重新和談結盟的關系。

當鄧芝來到吳國之後,因為劉備侵略吳國的關系,所以孫權並不像見他,也不想和蜀國和談結盟的事情。

但是鄧芝直接了當的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我今天來這裡不僅是為了蜀國的未來著想,而且也是為了吳國的未來考慮,如果不見我您就等著滅國吧!孫權一聽是這麼回事,當時就直接接見了他,而孫權和鄧芝的這一番談話直接就讓蜀國和吳國定立了合約,那麼鄧芝是如何來勸說孫權的呢?

這其中大約有兩點重要因素:第一合之則生,分之則死:當時蜀國占據的是四川的山區,而吳國占據的是四川西部的長江天險,如果蜀國和吳國結盟,那麼兩者在一起就很容易抗衡強大的魏國。

但是如果蜀國被魏國消滅了,那麼魏國的士兵很容易順著長江打到吳國的腹地,這樣在不久之後吳國必然被滅國。

第二魏國的狼子野:魏國的國力本身就比吳國大很多,現在卻來和您談結盟這不是說笑嗎?

魏國隻不過是想要拖住您,等到滅了蜀國那麼吳國距離滅國就不遠了。

而且即使魏國願意和您結盟,也一定要您派遣太子去做人質,這不僅是對您的掣肘,而且還是一種屈辱,難道您願意受他們的脅迫。

同時我們蜀國還有諸葛丞相,他的軍事實力您應該清楚,想要抵禦來自魏國的進攻也是非常容易的。

說到這裡孫權就答應了鄧芝的請求,但我們都知道國與國之間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從上面的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吳國在這次結盟中並沒有得到實際的利益,為何孫權還要和蜀國結盟呢?

下面咱們再來看看當時孫權的處境:

東吳自孫堅、孫策死後,雖然明面上一直是由孫權掌握著國家的大權,但是實際掌握東吳軍政大權的卻是另有其人《孫權在東吳並沒有太大威望》:赤壁之戰的時候是周瑜、周瑜死後是呂蒙、而呂蒙之後就是大將陸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東吳和蜀國開戰,即使最後得到了很多土地,那麼能不能歸到吳國的旗下還很難說,畢竟陸遜此時要威望有威望、要勢力有勢力,如果陸遜要在蜀國自立門戶孫權也是毫無辦法的,這樣還會平白無故給東吳造一個強敵。

第二點東吳雖然取得了吳國、蜀國之戰的最後勝利,但是在戰爭的前期也損失了不少的士兵和糧草,此時的他們並沒有力量去吞並蜀國。

如果此時蜀國被魏國給吞並了,那麼無疑會把吳國的背部暴露給魏國,這絕不是孫權想要的,就好像諸葛亮為了保證北方的穩定而讓曹操逃回長安一樣。

這或許就是帝王之心,他們或許不在乎為國家開辟疆土,但是一定在乎維護現在的領地,因此並不是鄧芝說服了孫權,而是孫權內心已經盤算好了。

估計他也知道:諸葛亮後期必然要和魏國進行長期的戰爭,那麼吳國坐山觀虎鬥,等到蜀國和魏國打的差不多的時候,吳國還能夠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孫權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不久的將來魏國被司馬家篡權,蜀國也被大將鄧艾給消滅,而吳國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假如說當時孫權沒有答應鄧芝的結盟,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

我們可以來推理一下。

諸葛亮可能回去北方抵禦來自魏國的進攻,那麼孫權的水軍就可能沿著長江直入蜀國的腹地,因為蜀國水軍的力量薄弱可能會大敗,最終在這場戰役中蜀國被消滅、吳國的力量大增。

因為四川之地各被吳國、魏國得一半,魏國很可能以四川為根基從西向東對吳國發起侵略,不久之後吳國宣佈滅亡,那麼估計也不會有司馬家什麼事情了。

夷陵之戰後,如果孫權不答應蜀國結盟,也不會有司馬懿什麼事了,你對此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