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生的總戰略隻有一個,就是隆中對,後期的北伐是對隆中對的延續。
隆中對的基本思路就是聯合孫權,從東、中、西三路進軍。
這個總體思想沒有什麼問題,是劉備當時唯一可以采用的戰略了,若成功取得荊州巴蜀,從漢中荊州2路出兵,西取長安,中取洛陽,再加上孫權東面兵出合肥,量曹操有10倍的才華,也難轉乾坤。
隆中對的戰略構思是層層相扣的,失卻了那個步驟都難成事。
荊州:荊州是進軍中原的跳板,長江在荊州中間,不會對進攻造成障礙,只要取下襄陽,度過漢水,就可以直窺宛、許、洛。
從漢水北岸起,全部是平原地勢,一馬平川。
但荊州是個四面受敵且不易防禦的地方,同樣因為長江橫荊州而過,荊州南北不易聯系,北荊州完全暴露於曹魏的火力之下,南荊州也是如此,情況還更糟,暴露於西蜀和東吳2大火力之下。
在有利於己的進攻時期之前,要度過一個很艱難的戰略防禦期,且進攻期後方也會對己造成牽制。
再者若隻有荊州一處進攻,要捍動曹操是很難的。
東吳已歷3世,是取不了的,隻有和,所以巴蜀就必須取了,一是斷後顧之憂,二是開辟第二戰場,若同時取下漢的東西2都,天下已有一半了。
巴蜀:易守難攻,但易守難攻對雙方是公平的,易於防守敵人的進攻,也難以進攻敵人;敵人難以進攻自己,也容易守禦自己的進攻《我以前的歷史老師說過一句不知是不是原創的話:得中原者得天下,得西蜀者僅得西蜀》。
而且,劉備去巴蜀主要是為了進攻,這樣看來,巴蜀對劉備反而是不利的。
無論調兵還是運糧都很難,說實話我覺得巴蜀不適合劉備,但劉備發跡太晚,隻好取個最糟糕的地方。
所以若像某些人說的棄荊州而取巴蜀,全力從西北進攻曹魏是可笑的――自殺行為。
由此,我認為2地缺一不可,互相補助。
再加上東吳攻合肥,曹操算是完了。
然後再由具體情況看怎麼處理東吳,可以和,要戰也容易,從北、西兩面出兵,西面可以避開長江,天下算是定了。
看得這裡,似乎當時形勢下隆中對趨於完美了。
但我覺得隆中對有個致命缺陷,近乎於不可彌補。
這個缺陷不在於操作層面,在於孫權。
劉備的人似乎都很看不起孫權,或者認為孫權會為了漢而和劉備合作。
隆中對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孫權的雄心而制訂的。
其實揚州的戰略地位和巴蜀差不多,甚至於優於巴蜀,因為孫權在東的勢力已跨過了長江這道進攻屏障,到了合肥以南。
他若取下荊州,一樣可以完成隆中對的構想,隻是這裡把巴蜀和揚州,劉備和孫權調了個位置。
這樣在劉備順利奪下巴蜀後就出現了如下形勢:若孫劉傾心合作,3路出兵,曹操必亡,而擁有荊州的一方會是進攻的主體,日後可以決定另一方的命運。
當時劉備擁有荊州,是主體。
再看,劉備剛攻下漢中,隨時可以進軍關中,而劉備還未攻下漢中時關羽已攻拔襄陽,現在在圍樊城。
如果攻下,曹操基本是完了。
孫權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候到了,攻曹還是取荊州。
顯然孫權是有雄心的人,他取了荊州。
然而,這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孫劉聯盟不復存在,曹操贏了,孫劉都輸了。
這裡不好說孫權有錯,孫劉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沒有錯對的問題,算是歷史的無奈吧。
隆中對初期算是失敗了。
攻南戰爭算是一個插曲,隻是為了北伐作準備,不評論。
直接看北伐。
我隻取第一次北伐作分析。
北伐的基本構想還是隆中模式,隻是去除了中路軍,改為西東2路出兵。
諸葛亮西取雍州、涼,孫吳東出合肥,荊州因為南北被吳魏平分,戰略跳板的地位已喪失,不作考慮了。
這裡矛盾又出現了,孫權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似乎有些反覆,若諸葛亮不成功取得雍州和涼州的控制權,孫權是不會出兵的,而若無孫權的實際出兵,諸葛亮想奪下雍、涼,難!孫權有作一些兵力佈置,不過因為沒有實際軍事行動,被司馬懿識破了。
司馬懿忽略孫權全力對付諸葛亮。
這裡我要順帶提一下第一次北伐的2種策略,即諸葛亮策略和魏延策略,我個人完全不支持魏延策略,原因我這裡解釋一下:
既然孫權不會主動出兵,諸葛亮就必須在西北取得穩且大的勝利,就是全面奪取雍涼。
光奪取長安,顯然不能讓孫權心動。
而所謂先奪長安再全面奪取雍涼,顯然是一些沒看過地圖的人說的話,魏延當時說的話也隻是說奪長安,沒說可以由長安奪雍涼。
為什麼?
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就可以知道,長安地處中國第二階梯和第一階梯的交接處,在第一階梯平原延伸到第二階梯山地的最深處,西南北三面環山,多少算個小盆地,對西既不利守敵也不利攻敵,對東利攻敵但不利守敵,以長安做跳板奪雍涼是做夢。
況且馬超前車之鑒《西北空虛,被曹操偷襲,造成東西夾攻長安之勢》,諸葛亮豈會重蹈覆轍《這次若取長安,指不定比馬超更糟,這時西北本來就是魏的,要夾攻更容易》。
這我已經是假設能奪下長安,再想糟糕點,子午谷怎麼奪長安?
漢中和長安貌似很近,中間其實夾著八百裡秦川,我查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西晉》所謂子午谷是從沔水邊的安陽《現在石泉和漢陰的中間》到長安的一條直線,結合分層設色地形圖,這條線確實是谷地,但這個谷地卻被高山分成了三段小谷地,在兩個三等分處,是秦嶺的最東端《高度不低》,這似乎不利於快速行軍《繞開這兩段秦嶺是不可能的,東面是魏國,西面是秦嶺》;而另一條捷徑斜道,就想也別想,那是魏的軍事重地。
再看看諸葛亮的策略,他是主取雍涼,再取長安。
還是分層設色地形圖,雍州是東面是平原,站在雍州的位置不是很利於攻敵但利於守敵,涼州西面是高原,沒有軍事佈置,攻下這裡雍州的安全就可以保障,可以全力進攻長安。
取下雍涼再穩步奪下長安,這樣的全盛形勢才能確保孫權在東南面的出兵!
其實諸葛亮差一點就可以完成這個軍事計劃了,第一次北伐,南安郡《涼州西端高原和山地連接處》、天水郡《長安水平向西的一處山地》、安定郡《長安西北的一處山地》三郡投降,已形成了西面和西北面力長安之勢,只要守住街亭這條糧道,大事幾定!這裡說說街亭的位置,它出於三郡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處,是三郡間道路的交叉點,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惜棋差一招,街亭丟了,隻有退兵。
其實若非從巴蜀運糧太過困難,街亭的重要性不會達到這個地步。
可見巴蜀道路之難對蜀漢的限制有多大。
此後多次北伐都沒有第一次的成就大,更難做到於東吳的呼應。
最後一次取五丈原穩出斜道也是可行的《不比魏延的計劃需要急出,穩出可以走斜道》,可惜諸葛亮亡於軍中,這個計劃也不可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