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道義釋曹操:到底是孔明故意放的還是關羽私自放的呢?《網路歷史》

對於華容道許多人都認為那是曹操與赤壁之戰後敗走被關羽放掉的地方。

說到放了曹操,在演義中可說是孔明一手安排的。

真正的歷史我不是很清楚。

到底是孔明故意放的還是關羽私自放的呢?

在這我們且以諸葛亮故意使關羽放曹操走之。

我現在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曹操與華容道被關羽殺後的世間局勢。

如果當時曹操死後,可以想象會出現兩種局勢:

第《1》種是整個曹魏勢力動蕩,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況。

當時的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赤壁戰後的荊州爭奪以劉備集團勝利結束。

對於當時的曹魏局勢,漢中的張魯不可能會放過這次機會,定會虎勢長安。

而以荊州為根據地劉備,如果說那時劉備初得荊州,還不穩定。

那憑借著諸葛亮卓越的內政能力還是可以很快鞏固自己的勢力,而已荊州為基礎的劉備也不可能會放過這次復興漢室的機會。

而江東的孫權更不可能放過這次機會。

對於巴蜀的劉璋,頂多一個看家奴,是不會有那種雄據中原的野心的!如假想劉備以漢室的名譽邀請張魯 孫權 三路起出功曹魏。

可想當時的曹魏集團是不可能抵擋的住這股軍勢的。

到那時張魯占長安,劉備占許昌 洛陽,而孫權占徐州等地。

整一個曹魏集團可說是土崩瓦解,到那時,漢室可興。

就算曹魏抵擋住了這三股軍勢。

曹魏可說以無能力在雄據中原了。

這對劉碑復興漢室也可說是一利。

第《2》種是曹丕或曹植即位。

曹操的死,對於整個曹魏集團勢力肯定是震撼的。

北方的動亂是肯定有的了,先以曹丕說先。

曹丕起碼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穩定局勢 鞏固基礎。

這客觀的削弱了曹魏勢力。

不象歷史那樣,曹操在死後把一個完整有基礎的曹魏留給了曹丕。

使得曹丕有足夠的實力去廢除漢室建立魏。

這也客觀的延長了漢室的壽命。

而當時的漢中張魯不管他是想吞掉長安還是巴蜀,如功長安,荊州的劉備肯定是響應張魯的。

孫權或許會坐山觀虎鬥。

如劉備功入許昌 洛陽,孫權會趁勢奪了劉備的後方荊州。

但可想的是那時是劉備擁戴獻帝,擁有了曹魏多數的領地。

而要是劉備伐魏失敗,孫權也會出兵去攻打那時已經是疲憊不堪的曹魏。

如孫權一起響應的話就變成了三家平分曹魏勢力的情況,雖然對劉備並沒多大好處,但相對與當時的局勢,漢賊曹魏也,劉備集團其目的是以滅漢賊,興漢室為主,這也是客觀的復興了漢室。

如張魯攻巴蜀,劉璋求救與曹魏。

歷史上的曹魏基礎如此穩固尚且不出兵救之,就那時基礎不穩的曹魏更不可能會出兵伐救巴蜀。

也就出現劉碑入蜀的事件。

基本回歸歷史,但客觀的延長了漢室的壽命也是有一利的。

如曹植即位,他並沒有曹丕這般野心,他是有才華,但隻相對與文學,在國家政治之前,可想起能力很平凡。

如讓曹植即位,要想穩定住當時曹操剛死的動蕩局勢可能需要的時間會更久,這也客觀的給予了劉備集團發展的時間與機會。

總結而言,華容道曹操的死對漢室和劉備而言,可說是利大與弊。

就歷史而言,劉備占巴蜀,曹操占整個北方,孫權占江東。

造成了國家長期的分裂,使當時所謂的大漢國不像國,放走曹操,也客觀的縮短了漢室的壽命,使曹丕能有一個穩定的基礎,有了這個膽去廢漢立魏。

如諸葛亮這般智慧為什麼會想去放走曹操呢?

就算為了實現隆中對,但對於當時出現的更快更好復興漢室的機會既然錯過?

如果現實出現了比原計劃更好的機會就應該更好的把握這次機會啊!而不是一定要按原計劃去執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