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關羽的武勇在當時來說並不怎麼樣』的說法,其前提如下:
1、《三國演義》中虛報的戰績斬華雄、誅文醜、五關六將、斬蔡陽、釋曹操、戰黃忠等。
2、《三國志》中並無多少關羽的戰績。
而其主要論據則來自於《志》中的幾條史料:
1、單刀會上的英雄是魯肅。
2、以一千三百人令率五千人的關羽望而卻步的甘寧。
3、射中關羽額頭的龐德。
4、殺了關羽的無名小將馬忠。
5、斬顏良是偷襲。
其中『斬顏良』的問題已在[論關羽之刺]中稍有論及,現僅就其他觀點一一述之。
1、單刀會
魯肅傳:『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
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魯肅傳註引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
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
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肅曰:『不然。
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
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
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羽無以答』
觀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三國演義》中在此事上確實誇大了關羽之勇。
然現今對於此點比較通行的兩種說法也有著根本上的錯誤。
其一,關於『單刀赴會者是魯肅』。
這一概念需先弄清兩人相見的地點問題。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
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
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肅邀羽相見』,則說明相見之處非在關羽勢力范圍之內。
否則稱不上『邀』。
而『議不可往』、『乃趨就羽』,則說明相見之處亦非在魯肅勢力范圍之內。
否則稱不上『往』、『就』。
如此,則兩人相見之處處於兩國勢力交界處。
既然兩人都是此會的參與者,何以言『單刀赴會者是魯肅』?
從另一方面看,『邀』的是魯肅《既主對方、發起者》,『赴』的自然是關羽《既被對方,參與者》。
『單刀赴會』的還是關羽。
其二,關於『單刀赴會的英雄是魯肅』。
此一概念的由來有三:
①、『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可惜劉備是因為曹操兵鋒侵入漢中,才不得不妥協。
而非是因為此會。
②、『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
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
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這裡亦隻能顯示出孫吳方某些人比魯肅膽小、或言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已。
③、『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而『羽無以答』
眾所周知,魯肅是孫吳方的重要謀士,以文見長。
而關羽卻是劉備陣營中的首席大將,以武聞名。
魯肅以己文之長,而攻關羽文之短,呈其口舌之利。
其結果不言而喻,魯肅勝得應該,勝得沒有懸念。
然此一行為應該被劃歸至『英雄』的領域麼?
換言之,秦檜算不算英雄?
2、關羽瀨
甘寧傳:『後隨魯肅鎮益陽《建安二十年215》,拒關羽。
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馀裡淺瀨,雲欲夜涉渡。
肅與諸將議。
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
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
權嘉寧功,拜西陵太守,領陽新、下雉兩縣』
水經資水註雲:『益陽縣有關羽瀨,所謂關羽灘也,南對甘寧故壘。
昔關羽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寧拒之。
於是甘寧謂肅曰:『羽聞吾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禽矣』羽夜聞寧處分曰:『興霸聲也』遂不渡』
對此,很多人認為是『關羽怕甘寧』的證據。
很明顯,[水經資水註]上的記載直接來源於[甘寧傳]。
然而,[甘寧傳]中的這段記載,其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
因緊接其後又言『《甘寧》後從攻皖《建安十九年214》,為升城督。
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硃光。
計功,呂蒙為最。
寧次之,拜折沖將軍』
而按[孫權傳]、[呂蒙傳]皆雲破朱光在前,拒關羽在後,與此傳異也。
當然,這也可能隻是一個小小的順序錯誤,隻需將兩段話的位置調整一下既可。
估且讓我們也這麼認為。
那麼,這段記載又能否證明『關羽怕甘寧』呢?
筆者的答案是:不能。
那又為什麼『羽聞之,住不渡』呢?
首先,關羽到底是不是真的準備涉水而渡?
依上記載,隻是『雲欲夜涉渡』。
『雲』?
誰雲?
『欲』,既是『想』,但『想』和『做』完全是兩碼事。
也就是說,這一問題連記載此事的孫吳方也隻是含混其詞,而無確實依據。
那麼,自然不可將『關羽住不渡』的原因歸功於甘寧。
其次,就當關羽是真的準備『夜涉渡』,何以要『夜』–『涉渡』,既是想憑借夜色的掩護,打孫吳方一個措手不及。
而孫吳方不知從哪得到消息,因而商量派人防守,這時甘寧跳出來說了幾句鼓勵士氣的場面話,說得魯肅心花怒放地把他派去了。
而關羽因得知己方戰略計劃被對方探知,並做出了相應的防守,再強渡的話,也收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於是決定放棄此一作戰計劃。
這,又能說是『關羽怕甘寧』麼?
這隻能說明『甘寧不怕關羽』,而對於敢於『百騎劫魏營』的甘寧來說,有啥事是他不敢幹的。
3、白馬將軍
龐德傳:『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
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對此,多數人抱持著『龐德勝於關羽』或『龐德能和關羽分庭抗禮』的觀點。
首先,這裡是說『羽軍』皆憚之,而非『關羽』憚之。
其次,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關羽明刀明槍地跟你玩命,你卻來這一手,這是否可以形容為『勝之不武』?
當然,這裡並無貶低龐德之意。
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因此,為求勝利,不論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
隻不過授人以口實,徒留下話柄而已。
再次,人無完人。
一個人不可能每方面都天下第一,有所長必有所短。
龐德乃西涼名將,在騎射方面勝於關羽不是偶然,而是理所當然的。
設使其若真能真刀真槍地勝過關羽,也不需使此手段了。
而甘寧之所以說:『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亦是因其自信水上功夫比關羽強。
進而可以這麼說,既『甘寧不怕水上的關羽』。
4、關羽之死
吳主傳:『《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潘》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
潘璋傳:『權征關羽,璋與硃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
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老實說,此一觀點最是好笑。
某些人對此聲稱『關羽死於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小司馬馬忠之手』,因此,關羽並不怎麼歷害。
然而,馬忠是一個人去阻擊關羽的麼?
他完全是可以帶上一千、兩千、數千人去的。
另外,馬忠又必需和關羽單挑麼?
他完全可以先發制人地設下陷井,又或者讓小兵們當炮灰。
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箭。
附帶一說,呂蒙於關羽死後不久也死了。
而孫吳方在此期間、參與此事的人中,還死了幾個。
如下所示:
孫皎傳:『禽關羽,定荊州,皎有力焉。
建安二十四年卒』
蔣欽傳:『權討關羽,欽督水軍入沔,還,道病卒』
他們的死,又和關羽有關麼?
5、最後,借以三國時人對關羽武勇的評價和其『刮骨療毒』的事跡作為結尾,以證關羽的非常人可比。
溫恢傳:『。
。
。
。
。
。
關羽驍銳。
。
。
。
。』
劉曄傳:『。
。
。
。
。
。
勇冠三軍。
。
。
。
。』
郭嘉傳:『。
。
。
。
。
。
萬人之敵。
。
。
。
。』
程昱傳:『。
。
。
。
。
。
萬人敵。
。
。
。
。』
先主傳註引傅子:『徵士傅幹曰:『。
。
。
。
。
。
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
。
。
。
。』』
陸遜傳:『蒙曰:『。
。
。
。
。
。
羽素勇猛。
。
。
。
。』』
呂蒙傳:『。
。
。
。
。
。
關羽實熊虎。
。
。
。
。』
周瑜傳:『。
。
。
。
。
。
熊虎之將。
。
。
。
。』
關羽傳:『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註:好笑的是,此條記載亦常常穿插於諸多『關羽無勇』的證據裡,但他們也隻敢顧左右而言他地說『華佗從未曾為關羽刮骨療毒』,目的是想借此以誤導大家認為『此事沒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