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孫權集團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網路歷史》

孫權憑借父兄兩代人的努力和基業,積極的發掘內部的優秀人才,與劉備和曹操是鼎足而三分天下,是一代雄主。

但是,他也犯了許多的戰略或戰術上的錯誤。

兄弟以為主要有四點失誤:

總體戰略失誤。

魯肅第一次晉見孫權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設想:盡長江之極而守之。

出擊劉表與劉璋,占領長江以南的土地,在出兵北伐。

孫權後來說:這是魯肅最讓他欣賞的兩方面之一《另一方面是赤壁大戰勸止孫權投降》。

從此,孫權集團的軍事行動就按照魯肅的設想開始進行了,先是征討黃祖,後為有占據荊州,不惜與劉備集團大打出手……但是,孫權集團忽略了,魯肅提出大戰略與後來形式的變化,但魯肅提出這個極其高明的方案時,天下處於群雄割據的局面,曹操還在平定袁紹的北方反對勢力,孫權的南方對手是比較好對付的劉表與劉璋,戰略實現的可能性大。

而到後來,天下已經三分,曹操平定北方,時刻想南征東吳,孫權的南方對手是龍精虎猛的劉備集團。

形式發生變化,戰略也應隨之變化,但孫權固執的非要執行原方案,於是吳蜀開打,曹操得利。

孫權破壞了鼎足而三的平衡,如果我是孫權的謀士,我會從理論上勸說:關羽北伐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從背後下手,而是調兵北上,襲取合肥與淮河以南地區,壯大實力。

當劉備占領關中後,索要荊州,他如不給我們則襲取荊州,道理上我們站的住腳,戰略上劉備大軍在關中,關羽在襄樊和以北地區,荊州可一舉而下,這樣又可以平衡三國的力量對比。

孫權集團的第二個戰略性失誤是隻注意水軍的發展,忽略了步兵特別是忽略了騎兵。

終東吳的歷史,我們看不到東吳有一次漂亮的騎兵戰役,每次都是水軍為主,步兵緊跟。

例子很好找,二氣周喻時,周喻追擊劉備時,書中寫道:。

隻有為頭的將領有馬。

東吳打勝仗後,書中老是寫到:。

奪獲好馬多少多少匹。

可見東吳馬很少,因此騎兵力量很薄弱。

冷兵器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騎兵是最先進的進攻力量,要知道,步兵打勝時,追擊不過十幾裡,而騎兵一旦或勝,少則追十幾裡,多則幾十裡。

從孫權不積極發展騎兵,就可以斷定,他不思進取,也無力北進爭奪天下。

孫策臨終時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以守江東,我不如卿。

“可謂知弟莫如兄啊。

孫權集團的第三個戰略失誤在於荊州。

魯肅的提出襲取荊州戰略時,因為當時荊州的主人是與江東死仇劉表,而一旦打敗劉表無後顧之憂,但孫權襲取荊州時,對手是劉備,襲取後,荊州要駐紮大量軍隊以防備劉備四川方面的反撲,這種局面到東吳滅亡也沒能改變,荊州駐紮軍隊過多,北伐曹魏就無足夠兵力了。

襲取荊州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從此,江東要在東到大海,西到襄樊的廣闊江岸駐軍,兵力嚴重分散,擺了個任人進攻的臭局。

這一點在五代十國裡有很相似的例子:王樸勸後周皇帝柴榮說:。

南唐的地區廣大,長江防線長達千裡,我們可以調較少的兵力東一下西一下的進攻,以疲勞南唐,破壞它的經濟,最後我們多路進攻,可一舉而下。

諸位看看地圖就會明白,南唐與後周的對峙和孫權占領荊州與曹操的對峙幾乎一模一樣。

最重要的是,襲取荊州後,吳蜀雖又結盟,但彼此已經不信任了,在也回不到赤壁大戰時兩家戮力同心,共抗強敵的局面了。

後期東吳北伐隻是為了敷衍西川,孫權的意圖很明顯,正如司馬懿所說:”西川大軍如勝利,孫權必定入寇,因此只要全力破蜀即可。

“孫權也不想一下,兩家東西夾擊曹魏,才能使敵人兩面作戰,應接不暇,才可能獲勝。

曹魏一旦識破了孫權的小九九,全力防蜀,蜀將無法獲勝,孫權也就北進不了中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