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曹操為何至死都不願意稱帝,1600年後曾國藩一語道破真相
我們知道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相繼專權,一時間政治腐敗、貪污橫行,又加上連年不斷的天災作亂,最終導致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來反抗大漢統治,史稱『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初期,黃巾軍一路勢如破竹,起義之風大有席卷全國之勢。
面對大漢江山將要傾覆、社稷有累卵之危的關鍵時期,朝廷決定讓各地自行招募兵丁以鎮壓黃巾起義。
而此時則湧現出了一大亂世奸雄和救世英雄,例如竊據中樞、擅權誤國的西涼刺史董卓;躬行仁義、愛民如子的大漢皇叔劉備;以及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丞相曹操等等。
在這些不可一世的亂世將才之中,又屬曹操最為顯眼,因為他一生中滅二袁、斬呂佈,降烏桓、退匈奴等等立過太多太多的歷史功績,卻在那個群雄逐鹿的亂世自始至終擁護漢室,到死也沒有稱帝,反而一向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孫權都稱帝了。
那麼為什麼曹操到死也不願意稱帝呢?
這個一直困擾了世人近千年的疑問,直到1600年後,被晚清中興名將曾國藩一語道破了真相,首先曾國藩分析了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亂世奸雄
我們知道曹操此人曾經孤身犯險,親手刺殺過禍亂朝綱的權臣董卓,單單從膽量上而言,曹操稱帝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但曹操的主要目的則是想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一統天下,而且曹操在用天子的名義征伐袁紹、袁術以及呂佈的時候都是得心應手、順風順水,因此曹操深深懂得『槍打出頭鳥』的道理,不會輕易打想要推翻『漢室』的注意。
適逢亂世,雖然漢室已經大權旁落,但此時的漢室在全國的士族和百姓心中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如果貿然實行廢漢自立,很有可能招致天下人反對,成為各路諸侯的眾矢之的,曹操這位亂世梟雄不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而且這也與曹操想要表現給世人一種『廣納天下英才』的良好形象不符。
第二個:治世能臣
曹操至少在公元210年的時候就曾多次『自明本志』,暗示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和意圖。
不僅如此,曹操在赤壁之戰做過一首《短歌行》,裡面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再一次表明了在曹操的心理,或許隻是希望能夠做一個像『周公』、『伊尹』那樣的人就足夠了。
曹操曾經不顧性命刺殺國賊董卓,為的就是為國鋤奸,匡君輔國,雖然有點激動但也難得一片對漢室的赤誠。
如今時過境遷,曹操大權獨攬,又怎麼會去做一個像董卓一樣曾經被自己所厭惡的人呢?
或許他想做的僅僅是一個『治世能臣』,一個能夠像周公那樣名垂青史的人。
第三個:年齡問題
公元219年,曹操和劉備打完漢中那一戰之後,曹操大敗回到自己的根據地許都之後,這位久經沙場、叱吒風雲的英雄已經是一個年齡將近65歲的老人了。
正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晚年的曹操在回憶自己一生的時候,忍不住老淚縱橫,自己戎馬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為的不就是『功名』二字嗎?
如今眼看將要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如果此時再『廢漢自立』的話,自己估計也當不了幾年的皇帝了,反倒落得一個漢賊的萬世罵名,實在得不償失。
而晚年的曹操曾經對自己有過一段精彩的評價:『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奸惡從來都不是從表面上能看出來的,世人以前看錯了我曹操,現在同樣也看錯了我曹操,但我始終是我自己,我從來都不在乎別人看錯我!』
而曾國藩在翻看三國的時候,曾經給出過曹操為何不稱帝的原因,曾國藩認為:人生在世猶如白駒過隙,縱使稱王稱霸又能如何,在歷史的面前終究還是匆匆過客、一片煙雲,曹操之所以不稱帝就是因為他懂得『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