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是為關羽報仇?
你錯了,劉備其實沒那麼傻
眾所周知,在三國時期發生了很多影響歷史進程的大決戰,例如公元200年發生在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公元208年,發生在曹操與孫權、劉備之間的『赤壁之戰』,以及後來的公元222年,發生在劉備和孫權兩個陣營之間的『夷陵之戰』等等。
這些戰爭無疑都左右了歷史的進程,尤其是發生在蜀國和吳國的那場著名的『夷陵之戰』,更是對整個後三國時期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相關史料記載,夷陵之戰的蜀、吳雙方可以說是精銳進出,蜀國以漢昭烈帝劉備為首,將領吳班、馮習和張南帶領的3萬餘人,以及後期沙摩柯帶領的軍隊,總兵力約有5萬之眾。
吳國則是由陸遜為大都督,朱然、潘璋、韓當等人為將,兵力同樣是5萬人。
那麼劉備如此興師動眾的討伐東吳,進而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夷陵之戰』,真的僅僅隻是為了替兄弟『關羽』報仇嗎?
你錯了,真相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劉備也沒有那麼傻,為了一人居然得罪和自己唇亡齒寒的盟友。
其實,劉備表面上說是為關羽報仇,其實隻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要知道從關羽敗走麥城被斬首,到劉備稱帝時間已經過去了好久,劉備此時此刻提出報仇不是顯得太晚了嗎?
這也說明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其是另有目的,小編在翻閱了大量史料之後總結除了三個目的。
第一個:殺敵立威
我們知道劉備是織席販履出身,雖然表面上自稱大漢皇叔,可是在那個極為講究出身的年代,這個織席販履的名聲讓劉備經常受到別人的白眼。
即使後來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暫時贏得了一席之地,可是作為聯盟的東吳還是時不時想方設法除掉劉備,先是讓魯肅不斷的來討要荊州,劉備對此不勝其煩。
緊接著孫權被周瑜挑唆,運用美人計想要將劉備困死在江東,雖然劉備憑借著諸葛亮的3個『錦囊妙計』最終使得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可是,還是對東吳接二連三的戲弄自己感到不滿。
因此,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佈了天子第一詔:『傾國中之兵,討伐東吳』,就是要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借口,來為自己洗刷多年來的怨氣,同時也是『殺敵立威』。
第二個:以戰促和
劉備的江山多半是靠諸葛亮和五虎上將南征北討打下來的,自己好不容易占據了荊州和益州兩塊地盤,不料昔日的盟友東吳居然對自己下了黑手,不但偷襲荊州而且還斬殺了自己的五虎上將之手的關羽。
如果此時蜀國選擇忍氣吞聲,無疑是對吳國示弱,更加增長了東吳的囂張氣焰。
所以,劉備經過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對東吳發動戰爭,決定『以戰止戰,以戰促和』,畢竟在劉備的心裡十分清楚,憑借蜀國的實力是根本沒有辦法吞並吳國的,最多也就是勢均力敵而已,發動『夷陵之戰』就是要警告東吳老實一點,將孫權逼回與蜀國聯盟的道路上來。
第三個:收買人心
劉備是織席販履出身,因為躬行仁義,身邊才聚攏了一大批賢臣、名將,關羽和張飛就是因為『桃園三結義』成了歃血為盟的兄弟之後,才開始誓死追隨劉備的。
後來劉備每到一地都會『廣施仁義』,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仁德之君』,劉備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他對老百姓的疾苦十分感同身受,對屬下大將也都是『重情重義』。
這次和自己有生死之交的兄弟關羽,並沒有主動招惹東吳,就被東吳偷襲並斬殺。
如果此時的劉備不向東吳興兵討伐,那麼那些曾經誓死追隨自己的部下就會寒心,尤其是三弟張飛,那火爆脾氣一上來,劉備也要忌憚三分,畢竟在武力值上劉備是不如張飛的,所以劉備必須做做姿態,借以收買人心。
雖然劉備最初的本意並不是僅僅為關羽報仇,更多的隻是想適當的教訓一下不聽話的東吳,然而,不曾想最後的局勢超出了自己的掌控,劉備一時大意做出了『連營七百裡』的愚蠢舉動,最終被一代東吳名將陸遜反殺。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不但將劉備帶領的5萬大軍燒的片甲不留,同時也讓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興漢大業付諸了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