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悲情結局,早已埋下伏筆必須死,其實他都有很多方式不用死
眾所周知,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群星璀璨的時代,雖然出現了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等許多不世出的千古奇才。
但也同樣出現了一些讓世人無限唏噓的悲情人物,例如慘死落鳳坡的龐統,敗走麥城的關羽,以及後來屈死閬中的張飛等等。
其實,如果真的要說三國中誰是最可悲的歷史人物的話,那就非『魏延』莫屬了。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被羅貫中渲染了一種反動的色彩,與真實的歷史上相差十分懸殊,至於是何種原因導致羅貫中不喜歡魏延,至今也無從得知。
縱觀魏延的一生,先跟隨劉表,後依附劉備,跟隨諸葛亮南征北討,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最終卻落得個『身首異處,株連九族』的悲慘結局,著實令無數後人扼腕嘆息。
魏延的死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早有伏筆,但魏延明明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這種慘死的悲劇,可是最終依舊沒有逃過宿命,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歷史上有的人將魏延看作是一個『背主求榮』之徒,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殺韓玄投靠劉備時說的明明白白。
然而,這和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大相徑庭,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其實隻能說明諸葛亮和魏延兩人有芥蒂,據史料記載,魏延先後任職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漢中太守等職務,若非『忠心耿耿』怎能得到重用?
據史料《三國志》中記載,魏延在鎮守漢中的數十年時間裡面,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漢中城外設置了很多防禦據點,對曹魏來犯之敵采取堅壁清野、匹敵襲擾的戰略方針,將漢中打造的固若金湯。
可是,魏延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魏延驕橫跋扈的性格,雖然在蜀漢陣營中的五虎上將面前,魏延表現的唯唯諾諾、戰戰兢兢,然而,魏延卻十分看不上不如自己的人,甚至有的時候連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裡,更不要說那些其他人了。
在那個人情大於法制的時代,魏延這個弱點可以說十分致命,甚至連江東的孫權都曾對魏延有過精辟的評價:『魏延乃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於時務,然既己任之,勢不得輕;若有朝一日無諸葛亮,必為禍亂!』可見,魏延名聲之差。
所以,就有了三國演義中魏延慘死的結局,諸葛亮在臨終前囑托馬岱潛伏在魏延身邊,贏得魏延的信任,並伺機誅殺魏延。
可是,我們通過史料來看,魏延並不是想諸葛亮臨終所預言的那樣謀反,隻是在和當時的楊儀爭奪對軍隊的領導權。
而且當時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的職務是上將軍,楊儀隻不過是一個丞相長史,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推理,由魏延接掌軍權更要名正言順一些。
但諸葛亮臨死之前一再囑托,由楊儀和薑維兩人一起負責蜀軍的撤退,並非是將軍權交給了楊儀;性格急躁的魏延卻信不過楊儀,急火攻心、亂了分寸的找到楊儀,要和他攤牌,最終被楊儀套路,慘死在馬岱刀下,試想一下,若是諸葛亮想要在臨死前考驗一下魏延,磨練一下魏延的性格,畢竟『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嗎?
如果,魏延能夠看清大局,稍微忍耐一下,或許將會有不一樣的結局,然而,很明顯魏延考核不合格。
再有一點,魏延如果處理好和同事之間的關系的話,也不至於在諸葛亮死後,落得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所有的同事統統跑到了楊儀的身邊,與自己作對,這也是魏延慘死的一個關鍵原因。
最後一點,魏延搞錯了自己的對手,其實在蜀漢陣營之中想要殺死魏延的人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因為歷史上諸葛亮在交代後事的時候,隻是說若魏延不服從命令就隨他而去,並未交代楊儀斬殺魏延。
諸葛亮死後,魏延完全可以打著為諸葛亮治喪的幌子揭穿楊儀的陰謀,可是傻裡傻氣的魏延卻將矛頭對準了諸葛亮,說了很多諸葛亮的壞話。
要知道諸葛亮在蜀國形象可是『天神』級別的,魏延說話不通過大腦的方式自然也就激怒了所有蜀國將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喪失了軍心的魏延隻能任由楊儀擺佈,慘死刀下、株連九族。
其實,魏延慘死也讓我們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是為人處世要低調,在職場中要學會和同事之間搞好關系,尤其不能和領導對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