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雖然一度席卷八州,聲勢浩大,但在與東漢朝廷的對抗中依然迅速走向了敗亡。
隨著領導者張角三兄弟先後身死,黃巾軍仿佛流星過境,很快便消弭無蹤。
時代的焦點很快來到董卓進京以及後續的諸侯爭霸上。
黃巾軍在張角三兄弟死後就真的歸於沉寂了嗎?
是否還有殘餘活躍?
在群雄割據的時代,他們又有何表現呢?
自從中平元年冀州黃巾軍被鎮壓下去後,部分殘軍在郭泰的帶領下藏匿到太行山,與原本就活躍在當地的黑山軍聯合,之後轉戰於冀州、並州及司隸等地,漸漸恢復元氣。
到了中平五年以白波軍為旗號復出,開始轉戰太原與河東兩郡間的廣袤山川河谷地區。
甚至與南匈奴聯手,很快發展至十餘萬人,聲勢浩大。
河東郡屬是京兆長安與河南洛陽這兩都中的要沖地帶,對無險可守的洛陽而言,尤其具備屏障的重要性。
剛剛入主京師不久的董卓急忙派遣自己的女婿牛輔率軍鎮壓白波軍,結果大敗。
漢獻帝初平元年春,白波軍在河內郡不斷擴大戰果,接著東下進占東郡,東郡屬兗州,兗州東北則與青州接壤。
當時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中原板蕩白波軍在北方聯合了南匈奴,在東方聯合了黑山軍進軍東郡,戰略意圖是為了與活躍在兗、青、徐等州號稱百萬之眾的青徐黃巾軍會合,如果成功,各地反漢勢力連成一片。
極有可能重現昔日黃巾軍跨州聯郡的鼎盛局面。
然而,初平二年至三年,先是黑山軍白饒、於毒、眭固等部被創業初期的曹操擊敗,而後南匈奴的騎兵也在內黃縣遭到曹操重創,青州黃巾軍同樣遭到曹操連續打擊,最終盡數投降。
白波軍及其盟友的進展嚴重受挫,戰線被步步壓縮,不久隻能退回河東郡重整旗鼓。
初平四年六月,郭泰率領白波軍再度出山,與黑山軍聯合進犯冀州,可惜在與袁紹的作戰中失利,他本人下落不明。
白波軍餘部由楊奉、韓暹、胡才、李樂等渠帥分別領導,後續離奇卷入了漢獻帝東歸的一系列朝廷政治事變中,乃至搖身一變由賊變官,左右天下局勢。
青徐黃巾是中平末年青、徐兩州出現的黃巾餘部的總稱,活動在青、徐、兗、冀四州近40年,規模是所有黃巾餘部中最大的。
中平五年十月到初平二年,是青州黃巾與徐州黃巾並起,以及共進退的時期。
青徐兩州緊密相鄰,漢末魏晉時大致位於古之黃河與淮泗之間,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方面存在很強的一體性,風氣好尚相同,民風彪悍,有任俠之氣。
在這種民風的浸染下,從王莽末年到東漢桓帝時期,青徐地區便暴動不斷,與火藥桶無異。
此外,青徐地區黃巾軍用來組織起事的太平道最早也起源於青徐地區的瑯琊郡,黃巾軍在此地可謂有著深厚的信眾基礎。
青徐地區土地肥沃,農業和漁鹽業發達,本是著名的漁鹽之鄉。
但是到東漢後期,青徐地區頻繁發生海侵、旱澇、蝗災等災害,尤其青州的北海、樂安及東萊等郡連續遭到地震、海嘯的襲擊,卻得不到朝廷及時有效的救濟。
而且按照當時的政策,青州的賦稅收入還要用來接濟幽州,天災人禍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
雪上加霜的是,中平四年的中山國叛亂波及了青徐地區,烏桓部族剽掠郡縣,成為青徐黃巾軍復起的導火線。
中平五年,青徐黃巾軍正式起事,次年漢靈帝駕崩,關東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天下大亂,當時的青州刺史焦和徒具虛名而眼高手低,他也想趕上潮流,領兵西進討伐董卓,無心抵抗青州黃巾的進攻。
北海國相孔融自命不凡,卻不務實,所任用之人皆輕飄之才,既不能解決百姓生存問題,也不通軍事,青州黃巾借機得以迅速發展。
徐州的形勢截然不同,徐州刺史陶謙臨危受命,走馬上任,采取軍政方面的雷霆手段鎮壓黃巾軍。
因此,徐州黃巾從一開始就受到打擊,未成氣候。
其中部分被陶謙部下的泰山諸將臧霸收編,其餘的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謀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北上與青州黃巾匯合。
此時過了僅僅三年,青徐黃巾軍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0萬人之巨,規模很大,但是當中並不全是作戰人員,還有很多,老幼家眷這些人缺乏戰鬥力,會對軍隊戰鬥力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過大的規模直接造成了後勤需求旺盛,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軍隊將不戰自潰。
所以看似鋪天蓋地的青徐黃巾軍很快被泰山太守應劭以一郡之力擊敗。
之後,青徐黃巾軍想要與黑山軍會合,又被公孫瓚及渤海太守公孫范打敗,損失慘重。
餘部返回青州的北海國,幸虧孔融指揮無方,無力抵抗,棄城而逃,黃巾軍才得以休養生息。
經過一年左右的休整,初平三年,青徐黃巾實力大為發展,雖然達到了百萬之眾。
但局勢非常艱難,北方有冀州的袁紹,西部有兗州的劉岱,南部有徐州的陶謙,東部則是茫茫大海,青徐黃巾軍處於三面受敵的境地,要破局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向西繼續嘗試與最近的黑山軍會合。
所以青徐黃巾軍便攻入兗州,殺死任城相鄭遂與兗州牧劉岱等。
但是在壽張縣遭到曹操的攻擊後,退至濟北國相持了近一年,最終迫於戰鬥力、士氣,後勤等諸多劣勢。
在次年冬天投降曹操,成為『青州軍』收編青徐黃巾後,曹操勢力迅速壯大,青州兵成為曹操的直屬部隊,青徐黃巾軍的主體,至此可以視作已經覆滅,曾經強大的青徐黃巾消失在歷史之中。
東漢末年,以張角兄弟為首的黃巾之亂分為三個主要戰場,張角三兄弟的黃巾主力在冀州活動,張曼城率領的南陽黃巾在南方起事,汝南、潁川、陳國一線還有波才、彭脫領導的黃巾軍,成為汝潁黃巾。
各方黃巾軍本來計劃從北、東、南對京師洛陽采取大包圍的戰略攻勢,但東漢政府采取中線突破,截斷南北聯系,再各個擊破的策略,派遣皇甫嵩和朱㑺等將領率軍首先對汝潁黃巾軍進行鎮壓。
這方黃巾的渠帥們相繼身死,餘部被迫蟄伏。
中平五年四月,被打散的汝潁黃巾餘部聚集於葛陂,再度起事,四處剽掠。
最終在實力快速發展的曹操打擊下。
大部被滅,隻有少數逃進大山中。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爆發官渡之戰,黃巾再次起事響應袁紹,以擾亂曹操的後方,曹操派曹仁將他們擊敗。
最後殘存的黃巾軍在堅持十餘年後,仍然抵不過歷史洪流,最終走向了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