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公元231年,一場魏蜀兩國的對弈,正在西北展開。
蜀國這邊,毫無疑問是諸葛丞相擔綱主角;而魏國一方,卻是一個新人,也就是日後成為能與臥龍並稱的老謀子司馬懿。
為什麼說司馬懿是新人?
理由很簡單,因為司馬懿在此之前,從未擔任魏蜀大戰的魏軍大將,頂多就是配合配合而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這邊主帥的位子,是年輕的皇帝曹叡親自擔當,西鎮長安。
副帥是曹真,而在前線負實際軍事責任的,則是河北人張郃。
第二、三次北伐,同樣也沒司馬懿什麼事,那個年代,在西方戰場上聲名顯赫的人,毫無疑問就是張郃。
圖-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曹魏圍攻漢中
而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的對手,原本也應該是張郃。
《三國志》說:『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
可就是這一次,皇帝曹叡想起了一個人。
此人便是司馬懿。
曹叡一紙詔下,司馬懿成為了曹魏防禦蜀漢的首席指揮官。
圖-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司馬懿,在曹操那個時代,不過是一個搞文字的秘書,即文學掾。
而張郃,已經受封都亭侯,從偏將軍一步步做到蕩寇將軍、假節,即得皇帝授權,在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
所以老實說,張郃不服司馬懿,也完全可以理解。
司馬懿的升官之路,其實完全得益於他離權力中樞比較近,尤其是入職曹丕的太子中庶子之後,完全改變人生。
等到曹丕一上臺,立馬從尚書做到禦史中丞,再侍中、尚書右仆射,沒多久就已經是相當於副總理級別的大人物。
但即便是官做得再大,到這個時候為止,司馬懿的軍事履歷,並談不上有多麼光鮮。
一直到曹叡時代,司馬懿才真正帶兵打仗,曾在江夏打敗諸葛瑾,在宛城搞定孟達。
可是沒辦法啊,司馬懿幾乎一出場,就是做統帥的路子,而張郃,隻能是個前線指揮官。
這一點,你不得不服。
而實話實說,在戰略這個領域,確實隻有諸葛亮,能做司馬懿的對手。
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就是兩個大佬的對弈。
那麼,對弈成色如何?
《晉書·宣帝紀》說司馬懿帶著張郃、郭淮一撥人西行,張郃嚷嚷著分兵,司馬懿一笑,說你能獨自抵擋諸葛嗎?
若是能,那這話就是對的。
若不能,你就跟著我。
諸葛亮第一次面對司馬懿,並沒有想太多,打仗第一是要有糧,吃飽肚子啥都好說。
所以當時的蜀軍都在上邽割麥子。
司馬懿卻也不急,他追到上邽,居然不與諸葛交兵,而是大兵全部拉到上邽東邊的山下安營紮寨,然後穩穩地旁觀諸葛。
最後,還是諸葛忍耐不住,派兵來約戰。
司馬懿更不著急,你約我就戰,多沒面子啊!沒轍,諸葛隻能回去割麥。
沒想到諸葛一撤兵,司馬懿立馬就調撥出牛金一路人馬,使勁騷擾割麥的蜀軍。
套路其實也很簡單,你割麥我就打你,你不割我就跑。
圖-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不得不說,後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訣,司馬懿頗有發言權。
當然你說司馬懿這套路有效嗎?
事實是真有效,可憐一世聰明人諸葛亮,被這種爛招搞得沒轍。
而曹魏陣營內部,唯一讓司馬懿還心存忌憚的人,便是張郃。
隨後的劇情,大家都知道了,諸葛亮撤退,張郃不願追,司馬懿硬逼著老張出動,最終結局張郃無奈受命,死在了木門道的局。
所以不得不佩服司馬懿,他一出馬,於公,幫曹魏順利擊退了蜀漢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具體而言不太好看,吃了敗仗死了好多人丟了好多兵器還被人家割了麥子,但結局是好的,畢竟諸葛亮是退了,而退了就是敗了,所以說到底大局上講司馬懿還是勝了。
於私呢?
司馬懿的收獲更大,一是成功坐穩了西線軍事總指揮的位子,再無人能挑戰;二是不動聲色地幹掉了張郃,不幹掉這個老釘子戶,司馬懿如何能夠成為雍州軍區說一不二的真正權威?
結果就是張郃徹底出局,諸葛亮敗局,而司馬懿卻穩操勝局。
圖-諸葛亮死於五丈原
司馬懿的如此對策,直至諸葛最後一次北伐依舊不變。
234年的夏天,雙方在五丈原相持長達百餘日,甚至諸葛把婦女使用的頭巾、發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都無動於衷。
反而體貼地問詢來使,諸葛公睡眠質量可好?
吃得可好?
隨即得出了諸葛孔明命不久矣的結論。
果然諸葛去世,雖然有所謂『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的橋段,但歸根結底,還是司馬仲達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