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挾持漢獻帝之前,就是一個地方上的軍閥,實力算不上是最強的。
可是在196年9月,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了許縣,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東漢朝廷的名義征討各地軍閥,在政治上占據主動性,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從而迅速壯大了力量。
不過在曹操之前,袁紹是有機會迎接漢獻帝的,他卻選擇放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沮授獻策
191年,袁紹從韓馥的手中奪取了冀州,他征召沮授為別駕,同時向他問計。
沮授認為應該『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袁紹非常高興,任命沮授為監軍、奮武將軍。
不過,當時漢獻帝正在長安,被董卓及其餘黨所控制,所以這項計劃暫未實施。
195年,漢獻帝遭到李傕、郭汜等人追擊,最終來到了洛陽。
沮授立即向袁紹建議,『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誰能禦之?
』也就是說,沮授提議將漢獻帝迎接到鄴城,挾持天子,號令天下,征討那些不服從的軍閥。
當時,袁紹的實力要超過曹操,且距離洛陽很近,完全可以在曹操之前實現這個計劃。
二、袁紹猶豫
袁紹開始的時候,打算采納沮授的建議,不過卻遭到了兩個人的反對,他們是郭圖、淳於瓊。
兩人認為,漢朝已經不可能復興了,現在『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假如將漢獻帝迎接到鄴城,就會受到皇帝的幹擾,『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沮授認為迎接皇帝是符合大義的行為,『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
夫權不失幾,功不厭速,願其圖之。
』袁紹這個人雖然出身名門,但性格上有個非常明顯的缺點,『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也就是說袁紹遇到大事時沒有決斷能力,做事猶猶豫豫。
這時候,袁紹又想起了一個問題,漢獻帝不是他擁立的,所以最終放棄迎接。
三、再失良機
第二年,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了許縣,『收河南地,關中皆附』,還經常以漢獻帝的名義,向袁紹下發詔書,袁紹這才感到後悔。
於是,袁紹想要曹操將漢獻帝遷到鄄城,這樣一來就離自己比較近了,袁紹的想法遭到了曹操的斷然拒絕。
不過,此時袁紹的力量依然超過曹操,他仍然有機會將漢獻帝搶到自己的手中。
幾乎與沮授同時,田豐也曾向袁紹建議搶先迎接漢獻帝,結果也遭到了袁紹的拒絕。
在遷都鄄城的計劃失敗後,田豐又向袁紹獻策,『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之上者』。
田豐認為這是最後的機會了,『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然而,袁紹再度沒有采納田豐的計劃。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袁紹剛愎自用、多謀無斷,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成功呢?
參考資料:1.《後漢書》;2.《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