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范之前的建議:
而事敗後,桓范氣極直接上國罵了:
意思是像曹真這樣的英雄,怎麼會弄出你這幾個沒出息的孬種?
《和曹爽一輩的還有羲、訓、彥3個瓜皮,高平陵時期掌控禁軍大權卻主動繳械,後被夷族》現在好了,上賊船了,跟你們一塊兒玩完!
有人說這是臨死嘴殼子硬,桓范什麼東西?
怎麼能跟我軍事天才司馬宣王抗衡?
我就奇了怪了:但凡曹爽聽了桓范的話,回許昌挾天子以號令軍隊,這仗,還用得著打嗎?
從當時的地位來講,托孤重臣司馬懿多年來被曹爽扒了個幹凈,大將軍、太尉一連串被擼了,變成了既不掌兵也不掌權的吉娃娃——太傅。
以下為司馬懿武裝掌控洛陽後,彈劾曹爽的上書:沒有侍武而驕。
以下為事變初期司馬懿上書魏帝,對曹爽的處置安排:免官保爵不傷性命。
以下為陳泰和蔣濟2個名副其實的曹魏死忠《後期跟司馬昭杠到底的那種》的態度,以及第3次派去勸說曹爽的尹大目之態度:好言相勸。
事實上,蔣濟在得知曹爽被夷族後,後悔不迭,拒絕封官,病發身死。
這都說明在高平陵時期,曹魏的皇帝不是吉祥物,司馬氏的實力沒有後期那麼可怕:幹什麼事還得走正規流程、打著維護朝綱的旗號。
司馬懿也需要聯合、哄騙曹魏的肱骨之臣,告訴他們:自己彈劾曹爽是為社稷除害、為天子分憂。
高平陵事變的實質是權臣爭寵,遠沒到後來司馬昭弒曹髦、司馬炎廢帝的程度。
因此,桓范說『挾天子以令,未敢不應』是對局勢的精準分析。
這場爭鬥是曹氏宗親與士族之間的矛盾,而非改朝換代的篡位之爭。
可惜此人才若不是被《晉書》抹黑,在311裡大概率是政智雙95的存在。
此外,如果司馬懿直接就說:曹爽,你,包藏禍心、私結黨羽,按律當誅!曹爽會放棄抵抗嗎?
還用得著桓范苦口婆心地口嗨嗎?
從硬實力來講,曹爽也完全經得起桓范的口嗨。
公元249年,曹爽已握兵權10年。
中間還好大喜功地親自領導了1次伐蜀之戰《244年》。
雖然無功而返,但從中央到州郡,基本都是自己的親信。
司馬懿這邊如尚書部的丁謐、鄧揚、何晏乃至校尉之一的尹大目也好意思拿出來?
曹爽隨便拿一個衛戍司令——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等,就能吊打京畿。
京師和荊州也是他實力最為雄厚的地方。
司馬家的3000死士也敢拿出來招搖?
知道大將軍有多少兵嗎?
曹爽時任大將軍府3000人+五校尉3000《曹羲為軍事長官》+武衛軍7200《曹訓為軍事長官》,這還不算各類散騎《曹彥為軍事長官》、別營、屯兵等等,合計15000以上。
好吧,就算司馬懿用兵如神,對比後世司馬昭面對的曹髦:帶著宦官、宮女組成的雜兵就敢奮起抗擊,讓人感嘆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卻為何如此不同?
再不濟,保個全身而退回許昌勤王也不是不可以。
2年之後的淮南三叛,哪一叛不是實力雄厚的曹魏死忠。
其中諸葛誕擁兵20餘萬,已經封公的司馬昭平定用了26萬,不算協同的東吳軍隊這也是三國時期的巨型會戰,遠超史書上什麼官渡、赤壁與夷陵。
想想這些當年曹操留下來的重臣後裔,若2年後中央也能有曹爽這樣的角色,司馬一族敢反?
估計是坐著等刮。
其時的曹魏骨幹車載鬥量,而司馬懿卻完全不具備這樣的資本。
至於中間派如三公:蔣濟、高柔等等,一開始就沒想把曹爽弄死。
都是被司馬懿忽悠瘸了,抱著主上年幼,曹爽膏粱子弟、國家不能任人唯親的樸素思想。
宣王奉承高柔說:卿能比周勃。
給大家1個印象:罷免曹爽是為國家、無私心。
結果卻是幾天後曹爽被滅族。
這股怨氣涉及到靈異事件,司馬懿臨死前1秒都沒消散。
說我這是在上帝視角?
那麼,曹爽聽桓范的話,需要有多高的智商呢?
1、9歲小孩。
東漢連少年兒童也知道『大廈傾覆,螻蟻不生』,難怪桓范事後暴跳如雷了:叫你不讀儒家,叫你不讀《三國志孔融傳》,你曹家生的蠢兒子,活該被剮,被剮還要禍害我們……
2、前朝典故。
西漢的昌邑王在廟堂之爭後的悲慘遭遇:身邊親隨全部被害被掛城樓上曬臘肉,自己在家裡鬱鬱寡歡、捶胸頓足。
就算曹爽的智商不足20,他將軍府的這些幕僚不讀書?
沒聽過這個典故?
都不懂廟堂鬥爭是你死我活?
要出賣曹爽,是誰給的勇氣不擔心被曬臘肉?
事實就是,含曹家3族在內的一眾黨羽,手握重兵卻束手就擒,人為刀俎。
古代統治的固有體系是——廟堂是天子的廟堂,而天子不是廟堂的天子。
這個話聽得有點攪,但邏輯很簡單:治權源於天子,離開了天子,再多的門閥士族也不過是個偽廟堂。
桓范建議曹爽挾魏帝回許昌召集軍隊、凝聚人心,然後『清君側、誅佞臣』 ,以他曹姓身份看天下聽誰的?
而司馬懿從始至終搖號拉人,也隻能從針對曹爽這個程度來斂權。
在天子為尊的基礎上,以皇帝的名義起兵,朝中大臣們就要好好思考了:1:繼續當司馬懿的同黨,變成貳臣。
2、裡應外合,捉拿司馬懿。
孰輕孰重?
大家平時隻是看不慣曹爽的無能《工作問題》,還犯不著上升到反對權威的地步《性質問題》。
像蔣濟這樣蒙在鼓裡大呼上當的比比皆是,誰知道宣王對著大河發誓是老戲骨呢?
當然了,曹爽起兵能不能打敗司馬懿未必可知。
但無論如何也不會比這條歷史線差。
歸根結底,還是曹氏勢微,不過3代就墮落成這個樣子,被司馬氏以小博大博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