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打算南下攻占許都,就此擊敗曹操,統一北方。
由於袁紹軍強大,因而在消息傳到曹操集團後,曹操的屬下都認為袁紹不可戰勝,但曹操卻認為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袁紹本人能力不濟,因此袁紹集團是可以戰勝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決定集中自己手中的精銳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此,曹操派臧霸率精兵進入青州以牽制袁紹,並鞏固右翼,防止袁紹大軍從東邊攻占許都,與此同時,曹操率軍至黎陽,並讓於禁率領兩千將士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協助東郡太守劉延一同據守白馬,延緩袁紹大軍渡河南下的時間,同時,曹操還以主力大軍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最後,曹操還派人到關中拉攏涼州集團,以防止後方生變。
做完這些部署後,曹操開始出兵與袁紹對峙,官渡之戰就此展開。
而在官渡之戰前,袁紹集團中存在兩種進攻曹操的策略,一種是打算開展大決戰,以速戰速決的策略,支持這種策略的是審配、郭圖等人,他們提出這種策略的原因很簡單,畢竟袁紹軍的實力強大,無論是地盤、兵力還是糧草輜重的儲備,都遠超曹軍,再加上袁紹軍剛剛滅掉大敵,氣勢達到頂峰,此時出兵剿滅曹操正是時候。
但沮授、田豐則認為袁紹應該打持久戰,並輔以騷擾戰的方式拖垮曹操,他們否定了大決戰速戰速決的方式,畢竟曹操善於用奇兵,袁紹軍勢力雖強,但由於剛剛剿滅強敵,將士們士氣雖盛但較為疲憊,不利於馬上展開決戰。
從當時袁紹對屬下的處置來看,他是贊同速戰速決的大決戰,而排斥持久戰。
然而在官渡之戰開始後,戰場上的變化讓袁紹不得不改變策略。
當時曹操軍中的人都知道這場戰事要想獲勝,在兵力優勢不足的情況下,就必須要出奇制勝,正因如此,曹操才會嚴加佈防,並用精兵與袁紹對峙卻不展開決戰,而是尋求機會擊潰袁紹。
畢竟曹操勢力較弱,因此他與他手下的一眾謀士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與袁紹正面交鋒。
正因如此,當袁紹分兵來襲時,曹操親率關羽和張遼解了白馬之圍,同時還設計在亂軍之中誅殺文醜,讓袁紹大軍銳氣盡失,在這樣的情況下,袁紹開始構築樓櫓,堆土如山,與曹操打起了持久戰。
由於袁紹兵精糧足,曹操手下的士兵雖然精銳,但數量畢竟是比袁紹軍少,而且糧草也不足,因此在多次對峙中,曹操甚至一度出現了要投降的念頭。
而此時的情況對袁紹來說是有利的,因此眼下的局勢發展也是袁紹想要看到的,只要不出意外,就這樣拖下去,袁紹就可以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了。
然而曹操最終還是通過出奇制勝的方式贏得的這場戰事。
當許攸棄袁紹而投曹操後,他給曹操帶來了一個絕佳的戰機,那就是烏巢和淳於瓊的情報。
而曹操深知此戰隻許勝,不許敗,而且還要是大勝,因此曹操不惜親率精銳奇襲烏巢,並在擊敗淳於瓊後給袁紹軍中制造了恐慌氣息。
當時曹操將敗兵的鼻子給削掉了,在袁紹大軍中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再加上張郃和高覽聽聞烏巢被破而投降了曹操,這才讓曹操贏下了這場戰事。
筆者認為,袁紹一開始也是想和曹操決戰的,隻不過在戰事的變化中,袁紹發現持久戰更利於他自己,因此他沒有發動決戰,而是與曹操展開了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