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三國的那一段歷史,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就是諸葛亮。
他還沒有出山就已盡知天下大大小小之事,提前預料到了將來天下三足鼎立之格局。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
隻是,諸葛亮選擇了三顧茅廬的劉備,投奔了在三方勢力中最為弱小的蜀漢。
可縱使這樣,諸葛亮終究沒能用他逆天的才能扭轉蜀漢的未來。
蜀漢成為了三方角力中的第一位犧牲者。
有些人不免去想,曹操是最有實力、最有可能將天下統一的那個人,要是諸葛亮投奔了曹操,歷史會不會因此而改變呢?
首先,在三國那個時候,人才地域的影響很大。
先看曹操手下的荀彧、陳群、郭嘉等人都是潁川的精英,再看袁紹的田豐、沮授等大都是河北的名士。
而諸葛亮乃荊州人士,想要進入曹操集團就必須要有人引薦,而諸葛亮似乎沒有這方面的路子,想去也是去不了。
再者,當時的曹操勢力較大,已經擁有了郭嘉、荀彧這樣的國士之才,說白了三個字:不缺人!其次,諸葛亮雖然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但當時的諸葛家已經沒落了,他們住在南陽的郊外種地。
在那個時代,階級之間的差距是很明顯的,各地諸侯都喜歡和士族豪強結交。
可諸葛亮隻是一個沒什麼背景的落魄才子,投靠曹操也已不一定受到人家的重用。
最重要的是,自詡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是一個高傲的人。
以自己的絕世之才,到曹操手下做一個小小的幕僚,有些委屈自己。
反觀劉備,確實是一個值得輔佐的主公。
正因為劉備一無所有,急缺一個大謀士,諸葛亮若是加入劉備的陣營,必定是一把手。
雖然劉備隻是在創業階段,但這樣更方便自己大展拳腳。
當然,這是諸多說法中的一個,還有的觀點認為,諸葛亮心系漢朝室,不願投效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
隻是,諸葛亮並不一定心存漢室。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心中的『漢』並非從東漢延續而來的漢朝,而是是劉備的『季漢』。
有件事就很能說明問題,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其實這件事情的性質與曹丕稱帝無異。
在漢臣的心中,當今天子隻能有一個姓氏,那便是『劉』。
所以,孫權稱帝後,許多蜀漢大臣都建議劉備和東吳斷交。
可諸葛亮偏與他們相反,他主張繼續和東吳保持良好的關系。
這就說明,諸葛亮不是一個死板的人,他在面對問題時,更加懂得變通,他深知東吳是盟友,他想保住蜀漢江山。
說完曹操,再來說劉備。
在古代,道德是衡量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如果你是一個君主,那麼這一點就更為重要了。
有一個賢德的人當主公,那麼上行下效,底下的官員就能公正廉潔,百姓淳樸安樂,整個國家就會因此變得穩定而和諧。
在道德這一方面,劉備絕對占有極大的優勢。
先不說他有著漢室皇族的身份,還參與了密殺曹操的計劃,表示了他對漢室的忠誠。
這就令他和忠實孝順的諸葛亮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雙方的關系拉近一層。
除此之外,劉備實施的是仁政,仁義之名廣為流傳,諸葛亮崇尚內儒外法,崇尚仁政,由此他對劉備就更加向往了。
再者,劉備在當時名頭也不小,他禮賢下士,天下稱之為英雄,諸葛亮也一定對他有所考慮。
同時,如果諸葛亮真的到了曹操手下,他的發展空間真的一定比劉備小嗎?
當時的情況是,劉備是三方勢力中最弱小的,曹操確實家大業大,實力雄厚。
要是真考慮自身的利益和以後的發展,選擇曹操的一定占大多數。
所以諸葛亮選了劉備,明顯是不在乎自己日後發展如何的。
你要是說,諸葛亮早就算準在曹操那裡不太能出頭,但是在劉備那裡雖然艱苦一些,最後卻能建功立業,名垂千古,那就是真的把諸葛亮『神化』了。
隻能說諸葛亮和劉備本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諸葛亮是一個高風亮節,忠孝仁義,功業卓著的人。
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榜樣和標尺。
他一生推行儒家的仁政,以內儒外法的觀念治理國家。
這和曹操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兩個人的分歧太大,很難走到一起,就是一起共事,也不會太長久。
若諸葛亮是那種隻拿錢不幹活的人還好說,但諸葛亮不是,他是個實幹派,他想去做事,還想有一番大作為。
且不說諸葛亮漂泊異鄉,和曹操的屠城有著脫不掉的關系,決定一個人做什麼的,是他的理念。
但是很明顯,諸葛亮和曹操的理念並不一致,所以諸葛亮才不去選擇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