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2年《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為世子,在曹操死後,繼承魏王。
一直以來都覺得相比於曹丕,曹操更喜歡曹植,所以世子應該會是曹植的,但結果是曹操最終選擇了曹丕,為何曹丕會在這場權利鬥爭中成為勝利者呢?
在曹丕和曹植的這場世子之爭時,曹植一直都處於優勢,因為長子曹昂戰死在了宛城之戰,曹丕就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而曹操最喜歡的曹沖也在十三歲時,因病去世。
這也讓曹植和曹丕有了同樣的繼承機會。
本來曹丕比曹植大一些,成為世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宛城之戰中,曹昂和曹安民都相繼戰死,隻有曹丕騎馬逃走,從而得以活了下來,這也讓曹操很不喜歡曹丕。
但最後曹丕還是成為了繼承人。
而曹丕之所以勝利,除了他自己善於偽裝,善於心計之外,還有一個人對曹丕的繼位有很大的幫助,就是曹丕的兒子曹睿。
在曹昂和曹沖死後,曹操一直都著力栽培曹植。
因為曹植不僅文學造詣很高,寫下過很多的傳世名篇,他的性格還很坦然,曹操很是喜歡他,於是英雄惜英雄,曹植就很自然的成為了曹操心中理想的接班人。
比如在公元214年,曹操率兵東征孫權的時候,就讓曹植留守鄴城,還說了一句『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這說明曹操不僅把曹植當作繼承人來培養,也希望他能夠奮發圖強。
但就是在曹植有很大優勢之時,做了一件讓曹操大發雷霆之事,曹植竟然在隻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走的禁道上奔馳,這讓曹操漸漸的不喜歡了曹植。
而曹操之所以認可曹丕,就是因為曹丕有一個好兒子曹睿,在《三國志·明帝紀》中記載: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曹操對曹睿非常喜歡,覺得有了曹睿,家業就可以繼承三代了。
說明曹操考慮的比較長遠,曹操選曹丕作為接班人,是想要守住甚至是擴大基業,並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到的。
在公元217年,曹操面臨的局勢非常不樂觀,內部有蜀漢、東吳虎視眈眈,外部有北面的遊牧民族,所以說曹操是想要讓他打下的基業更加長久的保持下去。
曹植雖然很有才華能力,但他並不適合政治,加上他的兒子曹志,雖然也不平凡,但和曹睿一比,差距就拉大了,並且古代嫡庶分明,曹志是曹植庶出的,所以曹志就存在這樣一個致命缺陷,曹植不僅僅是自己敗給了曹丕,就連兒子也敗給了曹丕。
結果證明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在曹睿繼位後,不僅面臨這內部宗室的壓力,還有東吳、蜀漢、遊牧民族的威脅,對於這些曹睿都可以很從容的應對,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挫傷了東吳的銳氣,遊牧民族也被他給大敗,就連司馬懿都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說曹睿真的沒有辜負曹操對他的期望。
編者認為曹操不愧為一代梟雄,他在世時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達到了很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就連繼承人,考慮的如此深遠。
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