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大唐名將薛仁貴迎來了恥辱的一刻。
在青海大非川,10萬唐軍遭遇了40萬吐蕃主力軍的包圍。
最終由於寡不敵眾、糧草不濟以及嚴重的高原反應,薛仁貴部幾乎全軍覆沒,10萬唐軍盡喪於青藏高原,薛仁貴幾乎僅以身免。
對於這場慘敗,大詩人陳子昂甚至用『一甲不返』來形容。
在大非川之戰以前,唐朝在對外戰爭中所向披靡,東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等強國,紛紛在大唐的戰旗下俯首稱臣。
而大唐的疆域,更是越過了蔥嶺,隻抵裡海,其面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借著消滅高句麗的餘威,大唐原本希望通過一場決戰,滅亡吐蕃。
為此,唐朝特意將薛仁貴封為囉些道總管。
而囉些,正是今天的拉薩,當時也是吐蕃的首都。
按照原本的計劃,只要薛仁貴在青海擊潰了吐蕃主力,就能長驅直入,直取囉些。
可以說,青海之戰是決定吐蕃存亡與否的重大戰役。
因此,吐蕃以高原戰神論欽陵為主將,調集傾國之兵40萬,希望利用人數優勢覆滅唐軍。
唐軍人數雖然處於劣勢,但是他們士氣高昂,訓練有素。
根據李世民的說法,就是能以2000騎兵橫行大漠。
相較之下,吐蕃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軍隊質量良莠不齊。
若能擊潰其精銳的前鋒,未必不能取勝。
然而在青海大非川之戰中,局勢卻呈一邊倒之勢。
而這場戰役成了唐蕃戰爭的分水嶺,唐軍從此由攻勢轉向了守勢。
而主將論欽陵,更是成為困擾大唐邊境多年的苦手。
對於這場戰役的失利,唐高宗深恨不已,甚至想將薛仁貴處死。
據《舊唐書》卷 83《薛仁貴傳》記載,大非川之役後,高宗曾對薛仁貴說:
『有人雲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在唐高宗看來,唐軍之所以失利,是因為薛仁貴畏敵不前,導致失去戰機。
但據薛仁貴自己的說法,大非川戰役之所以慘敗,是因為遇到了詭異的星象:
『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王師必覆』
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歲』,就是指的『歲星』。
而歲星,就是木星。
按照唐朝當年的歷法推算,木星當時所處星位應該是『大梁』。
但是根據薛仁貴自己的觀測,木星的星位卻到了『降婁』。
在古人眼中,星位與歷法不符,乃是不祥之兆。
而歲星處在降婁,將不利於西方的戰事。
公元263年,鄧艾滅亡蜀漢之時,就遇到『星在降婁』的情況。
因此,鄧艾雖然成功滅亡蜀漢,卻被鐘會和薑維聯手害死。
蜀漢處於西邊,因此正符合『不應有事西方』的讖言。
因此,薛仁貴總結道:『吾固知王師必覆』。
在很多人看來,薛仁貴此舉不過是裝神弄鬼,用宿命論給自己找托詞。
按照現代天文學的計算,發現木星運行到了仙女座的位置,大約就在降婁這個星位。
之所以會出現『星在降婁』,並非因為什麼災異。
而是因為古代歷法計算不夠準確,隨著時間推移就產生誤差。
而這似乎也證實了薛仁貴,實際是在找托詞。
但是在筆者看來,薛仁貴的說法或許並非托詞那麼簡單,或許意有所指。
他所說的這句話,題眼實際並不在星象,而在鄧艾。
讀過《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鄧艾在滅蜀之戰中偷渡陰平,一戰逼降劉禪,乃是此戰的首功之臣。
但是吊詭的是,在滅蜀後不久,作為一軍統帥的鄧艾竟然被殺了。
鄧艾明明是被鐘會、衛瓘、胡烈等人陷害,但到了後來甚至連為他叫屈的人都沒有。
不僅如此,衛瓘、胡烈非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還官運亨通,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無他,鄧艾出身寒門,以典農校尉起步,以武功名聞天下。
雖然他飽讀詩書,卻天生口吃,融不進魏晉貴族的圈子。
鄧艾偷渡陰平,取得了不世之功,甚至超越了鐘會、衛瓘、胡烈等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
正所謂『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
出身低微的鄧艾,無疑在挑戰世家大族的位置。
因此,鐘會《鐘繇之子》、衛瓘《衛覬之子》、胡烈《胡遵之子》等貴族子弟,怎能容他,因此隻會變本加厲地排擠,甚至陷害他,最終直接導致了鄧艾的死亡。
和鄧艾一樣,薛仁貴同樣出身低微,本不過是個農家子弟。
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戰爭中,薛仁貴以普通小兵的身份入伍,卻一戰成名,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睞。
對此,李世民更是贊嘆道:
『我的將領們都老了,每次想要拔擢新的人才,卻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你的。
我並不高興於攻取遼東,而是高興於得到你啊!』
在帝王的扶持下,薛仁貴平步青雲,由一介小兵,成長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
然而隨著地位的高升,爭議也隨之增多。
例如在天山之戰中,薛仁貴雖然大敗鐵勒叛軍,卻被禦史大夫楊德裔的彈劾,認為薛仁貴當時搶掠婦女,收受賄賂,還屠殺俘虜,餓死將士。
之後證明,楊德裔的指控都是子虛烏有的。
但由此可見,薛仁貴和當政官僚相處的並不融洽。
相比於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薛仁貴沒有任何勢力可以依靠。
他能力越大,就越容易遭受貴族子弟的饞毀和排擠。
如果說權力和富貴是塊大蛋糕,貴族子弟自然不願意薛仁貴分走原本屬於他們的那一份。
在大非川之戰中,這種排擠就尤為明顯。
他的副將名叫郭待封,乃是大唐開國將軍郭孝恪的兒子,換言之是個官二代。
在大非川之戰前,薛仁貴告誡郭待封,大非川海拔太高,有瘴氣《實際就是高原反應》,應該速戰速決。
因此他囑咐郭待封,可以在大非川佈置兩道柵欄以保護輜重,留一萬人看守,主力部隊則快馬加鞭,輕裝上陣,以求一舉破敵。
說完後,薛仁貴就帶兵奇襲吐蕃人,並大敗敵軍,殺得吐蕃人死屍枕藉。
但是郭待封自恃名將之後,根本看不起薛仁貴這個泥腿子。
根據史書記載:
『《郭待封》嘗為鄯城鎮守,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
因此他才會暗中使壞,擅自帶著輜重糧草在後面緩緩前行。
由於輜重運送延誤,薛仁貴被迫停止攻勢,派兵接應郭待封的輜重部隊。
誰知論欽陵帶著20萬大軍突然殺到,導致輜重部隊全軍覆沒。
斷了糧草的薛仁貴被迫退守於大非川,並遭遇吐蕃40萬大軍的重圍,最終慘敗。
由於薛仁貴屢遭排擠,部下又極其不團結,因此薛仁貴心中才會有『王師必覆』的預感。
而大非川之戰的結果也印證了他的預感,10萬唐軍『一甲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