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很早就專註治國理論研究,考慮唐代經濟發展的走向。
她地位穩固後即向唐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進號天後,建言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位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如;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帝皆下詔略施行之。
十二建言是成熟的政治建言,是一套具有重大意義的治國方針,既是政治綱領,又是實施措施。
她的治國綱領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上,贏得百姓的擁護。
她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為高宗治國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國家發展贏得了希望。
《一》勸農桑、薄賦徭。
農桑是武則天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措施。
她二次進宮,每年三月親蠶祭祀,把發展蠶桑作為國家發展經濟的第一要務。
此後,唐朝的絲綢業的發展達到極致的繁榮,產品遠銷亞歐市場。
薄賦既是輕徭薄賦的而經濟思想,又是立民為本的政治手段。
《孟子·盡上心》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科使富也』薄賦有利於發展生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輕徭則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緩和階級矛盾。
武曌
《二》給復三輔地。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同治長安城中,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三輔』。
武則天恢復三輔給『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官員管轄,目的是穩定唐都長安有序治理。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咸亨五年《674年》以來,吐蕃、突厥、遼東常擾邊,天後建議息兵講和。
停止用兵,平定新羅就是一例。
對外講和,對內講德治,達到仁治天下,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
全國禁止官員浮誇和淫舌,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主要抓整治官僚主義,廉政建設,潔身自好,從我做起。
《五》省功費力役。
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建設,杜絕一哄而上,節省國家每一筆開支,把錢用在刀刃上;特別是財政官員要管好國庫,提倡勤儉節約,禁止濫用勞役。
《六》廣開言路。
令國人暢所欲言,聽取人民意見,聚集人民智慧,為國所用。
《七》杜讒口。
教育國人要有品德修養,不要妒忌人,不要說人壞話,更不能誣陷別人。
《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
教育朝廷官員要讀《道德經》《孝經》《論語》,每年讀一經,並用於實踐。
此類書是培養品德的好書。
特別是對王公和高管,要求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用言行來影響百姓。
道德培養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
武則天推行的孝道文化,父母亡,需要守孝三年。
周禮雖然繁瑣,但體現了仁愛,從簡傳承是必要的。
李治
《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
在高宗皇帝上元年間之前立過功的勛官、勇士、烈士,國家都要表彰,付給撫恤金;不給就追究。
這是武則天對於獻身國家事業的功臣的重視。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
給京官增加俸祿,目的是調動其積極性,多為國家出力。
這又團結了官員,使政權組織更加穩定。
《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對任職很久有才華的官員進行晉級提升。
這體現出武則天重視賢才且能用好人才、不分背景、身份,只要有才華就可以得到提升。
高宗采納了她的建言,把它當作治國方針,保持了唐朝的穩定與繁榮。
高宗駕崩第二年的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命令精通律法的韋方質對國法進行仔細修正。
本著約法省刑的原則,制定《垂拱式》20卷、《垂拱留司格》6卷及《垂拱新格》2卷。
這些條文,貫穿了武則天無為而治、以德服人、不濫用刑法的思想。
武則天頒佈的法律條文,傳遞出一種男女平等的信息。
十二建言第九條要求:父親健在而母親故世,為人子者應該服喪三年。
這在當時是對男權思想的挑戰,主要針對董仲舒提出的以『三綱五常』為體統的儒學教條;同時也暗暗針對長子世襲制,為其稱帝進行倫理鋪墊。
董仲舒
法制制度基本形成後,武則天著手對大臣進行思想教育。
她令文人撰寫《臣軌》發給大臣每人一冊,《臣軌》即為人臣應當遵守的規矩和標準,包括國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等十章,作為臣僚的座右銘與士人貢舉習業的讀本。
她還命人作《孝子傳》《少陽正范》賜太子李賢。
武則天教育大臣、教育兒子實現『母儀天下』的目標。
她還撰寫了《列女傳》《百僚新城》《樂書》等千餘篇,成為治國系統理論。
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下敕,將禦史處分下級權力收歸中央,由她裁決。
二月調整登聞制度,讓臣民上訪伸冤有機會;可在西朝堂擊鼓立石,聲音能傳到明堂入天子耳,以利於解決從前的重大冤案。
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在穩定政局後,果斷結束了失人心的酷吏政治,轉而對銓選制度進行大膽改革,開制科考試招納賢士,選拔國家所需人才。
詔書一下,洛陽湧進考生上萬人。
從『十二建言』綱領到《垂拱格》的制定,從道德理念的養成到招賢納士的人才政策,構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治國理論。
這些上層建築建立在破舊立新的基礎上,是武則天在治國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