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也有假,《新唐書》中記載的武則天謀殺親女,其實並不靠譜。《網路歷史》

歷史上對於武則天的評價從來就是兩極化,喜歡她的人就是第一女帝,不喜歡她的就是狠毒惡婦。

當然,這其實這並不矛盾,深宮大內本就是一個充滿著陰謀的角鬥場,如果武則天不是狠辣果決之人,她估計也不能從一個小小昭儀坐上皇後寶座,並逐步掌控朝朝堂,最終改朝換代,成為一代女帝。

而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基調,史上傳聞的關於武則天的種種狠辣事跡,就變得更容易讓人信服。

或許,這就叫先入為主吧。

比如武則天女兒之死這件事兒,就有些過於的誇大。

歷史上,武則天在從感業寺回到宮中的十年時間裡,共為唐高宗生了六個孩子,除了四位皇子以外還有兩個女兒。

不過,不幸的是,大女兒出生剛剛滿月便夭折。

而當時正處於武則天的事業上升期,此後不久武則天便成功擠下王皇後,取而代之。

於是乎,大家將小公主之死的矛頭指向了武則天,認為是武則天殺害親女,以此來栽贓嫁禍王皇後。

此事在《新唐書》中被描寫得惟妙惟肖,堪稱場景再現。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

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

僅從《新唐書》記載來看,武則天作案動機還是時間把控,都是符合現實邏輯的。

但問題是,《新唐書》所錄就真的可信嗎?

要知道《新唐書》可是北宋年間由歐陽修在《舊唐書》得基礎上修訂,年代相隔過於久遠。

特別是期間還經過了安史之亂,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史料遺失太多。

其居然還能像現場親臨一般將武則天殺女一事描寫得如此清楚,這不免有些難以信服。

更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資質通鑒》的《新唐書》的基礎上寫的又更詳細生動了,宛如作者在現場親眼看到一樣。

『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

那麼問題來了,武則天既然要殺女嫁禍肯定是悄悄進行的,怎麼可能告訴其他人。

在當時都沒人懷疑她,那麼過了兩三百年,怎麼會有人那麼清楚武則天的殺兇過程,連她的面部表情都記錄的那麼生動。

當年可沒有監控,這樣的記載未免有些可笑。

誠然,《舊唐書》裡面,也有著類似的說法:

『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

但那不是在正文記錄中,而是『史官曰』,意思就是史官的看法。

而且《舊唐書》雖然年代稍早,但同樣是五代十國時期才成書,再加上其成書倉促,錯漏百出,更不靠譜。

《這也是歐陽修編撰《新唐書》的原因》。

所以這兩本史料都不能作為絕對的證據。

同時以唐朝實錄文案為史料來源的《唐會要》,其關於此事的記載,則相對要更加客觀。

俄誣王皇後與母柳氏求厭勝之術。

昭儀所生女暴卒。

又奏王皇後殺之。

上遂有廢立之意。

這裡隻說了小公主是突然死亡,並沒有說是武則天所殺。

當然,這件事兒被武則天很好的利用起來,成為了攻擊王皇後的借口。

所以,基於武則天的所作所為,很難不讓人將其女兒之死聯系到她身上。

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其實武則天沒有這樣做的必要。

因為扳倒王皇後其實不是她一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是李治的意願。

當時的唐高宗李治與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或者說老舊臣勢力矛盾日益加劇,李治一直想從他們的手裡奪過權力。

而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的王皇後自然而然地處在了李治地對立面,再加上其一直沒有兒子,所以李治早就想將其換掉,用與自己同心同德的武則天取而代之,以此來打擊貴族元老大臣勢力。

這就是所謂的『廢王立武』。

而基於這個背景,武則天沒有必要冒著得罪唐高宗的危險去陷害王皇後。

除非,這是她與唐高宗合謀,以此事件做餌,找到廢掉王皇後的借口。

但這顯然不符合事後的發展,如果說是李治默許,那麼其完全可以借此事大做文章,將王皇後廢掉。

然而這件事兒後面隻是加深李治對王皇後的厭惡,並未讓李治做出其他更多的動作,顯然此事隻是突發,李治並沒有準備。

廢王立武其實是一場政治運動。

唐高宗李治想大權獨攬,要和長孫無忌爭權。

廢王立武之前李治就提拔了和長孫無忌不和的許敬宗,之後,李治又提拔了要被長孫無忌貶出京師的李義府。

王皇後一早就嗅到了危機,當時她和李治都年輕,但她卻迫不及待的認了一個養子李忠,在長孫無忌的支持下,李忠得以被立為太子。

等到王皇後被廢,接著就是廢太子,再然後長孫一派紛紛被貶,再然後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死了。

把王皇後被廢歸納為武則天殺女嫁禍很搞笑,李治下的廢後詔書給出的理由是『厭勝』。

『厭勝』自然是欲加之罪,但如果當時真的認為王皇後殺了公主,那還用得著找個『厭勝』的理由嗎?

直接寫上去不就行了嗎?

所以安定思公主之死和廢後沒有關系,既然沒有關系,那武則天還用得著殺女兒嫁禍嗎?

所以小公主公主之死和武則天沒有關系,小公主真的可能是暴斃。

總之,武則天殺女一事,雖然不能完全將其推翻,但也不能就此讓其背上殺女的惡名。

此外,長子李弘之死,同樣被扣在了武則天頭上。

李泌上書唐肅宗說『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

這裡的』孝敬『指的就是李弘,李弘死後唐高宗李治追封他為孝敬皇帝。

但事實上,李弘一直有『瘵』這種疾病,『瘵』就是肺結核。

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古代,肺結核就是絕症。

李弘曾經在給大臣的答書中說自己『往在幼年,未閑將衛,竭誠耽誦,因即損心』可見李弘從小就被這種病困擾。

咸亨三年,李弘的病情有所好轉,但仍不能正常行動,而為『風虛』所苦。

為了使李弘恢復健康,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下旨『不許重勞』,但並未能使李弘病情好轉。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弘的身體越來越差。

李弘之死,隻是時間原因。

太子已經命不久矣了,以武則天的精明和耐性,會那麼迫不及待,自己動手送兒子一程?

既然兒子的身體已經影響不到武則天對朝政的控制了,又何來李泌說的『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

而李弘死時,唐高宗就在身邊,武則天會傻得冒風險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去毒一個活不久的兒子?

李弘死後,唐高宗親自撰寫的悼文《賜益皇太子宏孝敬皇帝制》也印證了皇太子李弘死於『瘵』病。

『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

《唐實錄》和《舊唐書》兩本史書都采用了唐高宗的說法,即太子弘乃得病而亡。

所以,太子李弘之死應該與武則天關系不大。

當然了,『虎毒不食子』這句話也並不適合武則天,雖然長女長子之死尚有爭議,但其次子李賢之死卻是武則天脫不了幹系。

太子李賢和母親武則天的關系很不好,宮中甚至傳言李賢不是武則天所生,乃是武則天的姐姐和唐高宗李治所生。

這些傳言也讓李賢感到很不安。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私藏百具鎧甲被廢。

永淳二年《683年》,李賢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李治駕崩。

太子李顯繼位,但僅過了一個月就被武則天所廢,改立四子李旦為帝,至此朝政全部落入武則天之手。

之後武則天對李唐皇室進行了大清洗,一批皇室成員被血腥屠殺。

為了防備謀反隱患,武則天派酷吏丘神勣至巴州逼迫李賢自盡,時年僅二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