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74歲色心不改,收納2男寵豢養宮中,8年後方知其高明之處。《網路歷史》

武則天色心不改!74歲挑兩個精壯男寵來暖被窩!

本以為老妖精就是為了采陽補陰,卻沒想到居然另有隱情,直到武則天退位後,我才明白這位女皇用心良苦,好大的一盤棋啊!

武則天老來養寵究竟有何圖謀?

曾大肆迫害唐朝宗室的她,退位後為何能得到善終?

武則天

鑒史知來,聞史而新,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一代女皇的權謀之術。

武則天豢養男寵的習慣是在60歲的時候養起的,當時的她剛掌握了朝中大權,想去體驗一下三宮六院可以理解,可萬萬沒想到,武則天到了74歲,依然給自己挑選了兩個小鮮肉作為男寵,這兩個男寵也成了她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男寵。

先說武則天在登基之前,有一個叫薛懷義的男寵曾深受她的寵愛。

傳聞薛懷義身強體壯,體貌不凡,武則天一看到這個小夥子,兩眼就開始直勾勾地放光了,隨後,她將這位由太平公主推薦的年輕小夥直接選入榻下,並且還『許以重用』

在武則天的寵愛下,薛懷義一路飛黃騰達,從最初一個賣草藥為生的小貨郎,搖身一變,變成了行軍大總管。

武則天稱帝之後,薛懷義已是正三品的左威衛大將軍。

不得不說,做武則天的男寵,就是吃香,寒鴉也能變成鳳凰。

不過時間長了,新鮮感也就淡了,再加上武則天稱帝之後,身邊的男寵越來越多,薛懷義這樣的舊相識就難免不會被受到冷落和『冰封』

被冷落後的薛懷義心生怨恨,想通過作威作福來再次吸引武則天的注意,可不料卻引起了武則天的極大憤怒。

公元695年,薛懷義被坐罪賜死,這對於武則天來說,隻是身邊少了一個男寵,也僅僅就是失去了一個男寵,因為只要她大筆一揮,就能立刻再找到比薛懷義更加優秀的男人。

後來,在武則天74歲左右的時候,太平公主又向武則天推薦了兩個男寵,武則天笑而納之,他們分別是張易之和張昌宗兩位兄弟。

這對兄弟的樣貌自然是沒得說,生得俊逸靈秀,氣度軒昂,除此之外,兩人還各有千秋,特別是張易之比較精通音律,閑暇之餘他還能為武則天高歌雀舞,可以說完全符合武則天的口味。

兩個男寵整天圍繞在武則天身邊,喝得醉生夢死,玩得不亦樂乎,每天把武則天哄得非常開心。

而武則天也最大限度地去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兩個男寵想幹什麼都可以,只要好好侍奉武則天就不是問題。

可武則天此時畢竟已經年過古稀,這把年紀選納男寵已是不妥,放縱無度豈不是錯上加錯?

於是宰相狄仁傑就勸阻武則天節制,讓她保重身體,要以江上社稷為主,武則天隻輕輕地點了點頭,其實她也明白這個道理。

隻是此時,武則天選納男寵另有所圖,如果一開始她隻是為了尋歡作樂,那這皇帝的位置,她是萬萬坐不上的。

要知道武則天是一路摸爬滾打上位的,她深知皇權的掌握有多難,在朝政裡面,不管是明裡,還是暗裡,反對她的人都不會下一沓。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武則天必須要培育一切可以培育的力量,像之前的男寵薛懷義就是武則天一步步扶植起來的勢力,比如,在武則天登基稱帝的事情上,薛懷義就曾做過大量的工作。

而選納張易之和張昌宗作為男寵時,武則天已經坐上了皇位,既然已經成為了九五之尊的皇上,她又何必刻意去培養勢力呢?

張易之

在這裡,武則天看中的是張氏兄弟的野心,這兩個兄弟有野心,敢做事。

武則天十分欣賞這一點,至於他們在朝中肆意妄為,武則天根本不管,她認為只要利用得好,渾水也能變為清流,用清流稀釋渾水,再用渾水對抗清流,如此就可以順利調和武周和李唐之間的矛盾。

而之所以這樣說,就要從武則天傳皇位的問題上說起。

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一直有一個讓她十分困擾的問題,每當想到這個問題,武則天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甚至一向善於粉飾的她也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了許多。

這個問題就是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按照歷代封建王朝的規矩,武則天必須要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就是太子李顯。

然而武則天卻不這麼想,要不是李顯為人低調又聽話,武則天早就把他的太子身份拿掉了,畢竟坐上這個皇位不容易,要是再還回去,自己的心血可就白費了。

所以,她打算把唐朝的天下繼續傳給自家的人,這樣一來,她不僅能成為武周的開國皇帝,還能讓當時的武氏宗嗣流傳千古,受世人敬仰。

當時,武則天的如意算盤就是這麼打的,她的兩個侄子,武三思、武承嗣入了候選人的名單。

不過,這兩個侄子都沒有什麼大的本事,隻知道在武則天身邊玩阿諛奉承那一套,武則天要想把他們扶上皇位,阻力是非常大的,別說太子李顯不會答應,就算是朝中的大臣也不會同意。

武則天改國號為武周後,朝中大臣大多還是向著李唐的,像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人都是『含唐量』較高的大臣,就算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狄仁傑,也有復唐的心理。

所以當武則天有這個想法後,很快就迎來了他們的激烈反對,這讓武則天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強行把位置傳給侄子,勢必會招來李唐後嗣的報復,從而引得天下大亂。

而自己要是不傳位於武,她心裡又有些不甘心。

於是她叫來心腹大臣狄仁傑為自己排憂解難,狄仁傑很是機智,不正面回答武則天的問題,而是給她講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狄仁傑問她,侄子和兒子哪個更親近?

武則天聽後默然不語,那當然是兒子更親,侄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啊!

狄仁傑繼續告訴武則天,倘若選侄子繼位的話,將來您可能連宗廟都進不了,從來沒有聽說過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的道理,因為畢竟人家也有爹媽。

但是要是選兒子繼位,進宗廟,受祭拜就是順理成章了,起碼自己是名正言順。

這一番開導讓武則天恍然大悟,她不再糾結,當即下令把廬陵王李顯接回了洛陽城,並重新恢復了他的太子身份。

在此之前,李顯就像是武則天的一個提線木偶一樣,想趕出去就趕出去,想拿掉他的太子身份,就直接拿掉,此時的武則天終於心意已決,李顯當大唐的下一繼承人成了板上釘釘的事。

而解決完繼承人的問題,還有一件事讓她十分頭疼,那就是她百年之後,積怨已久的李唐勢力會不會對武家大肆清算。

畢竟武則天在位期間,李世民的子嗣一直對她武氏的親戚忍氣吞聲,她一旦去世,這秋後算賬自然是少不了的,備不住還會和西漢呂後的後嗣下場一樣。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上演,同時也是為了讓自己不步入後塵,武則天決定慎重處理,讓武家和李家聯姻,各自都嫁給對方一個女兒,這樣武家和李家就是親家了,既為親家,又何必爭鬥。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武則天又把他們喊到列祖列宗面前,讓兩家都當面發下毒誓,永遠不能兵戎相見。

最後,武則天又給武家頒下丹書鐵券作為證據,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而她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兩家緊緊固定在一起。

由於武則天生性多疑,導致每次退朝後,她還是會思考這些問題,思來想去後,武則天發現這種方法也不是很保險,因為兩家結婚了,還可以離婚,至於發誓這種從嘴裡說出來的東西又能有多大的保證,當初劉備和孫權也結為了親家,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兩家也曾盟誓共同對抗曹操,可結果呢?

最後劉備還是把兵鋒一轉,和吳國爭個了你死我活。

再說丹書鐵券也不行,李顯當上皇帝後,完全可以再把武家的丹書鐵券給廢掉,這樣一想,武則天就立馬慌了,為了杜絕兩家有恩怨產生廝殺的行為,武則天決定在朝中下一盤大棋,而棋子就是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個男寵。

不過在下棋之前,武則天準備先擺好棋盤,利用手中的權力讓張氏兄弟先得勢,只要他們在朝中成為一種新勢力,就能成功吸引仇恨,從而引得武家和李家的聯合對抗。

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個男寵在武則天身邊侍候有加,武則天自然也不會虧待他們,起初是賞賜給他們一些錢財,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又賦予他們一些權力。

到了後來,武則天幹脆直接給他們賜名好了,張昌宗被封為了鄴國公,張易之則被封為了恒國公,兩位男寵一躍而上,瞬間成了武周朝廷的國公,讓人唏噓不已。

那些附言趨勢的朝中大臣為了巴結他們,紛紛登門拜訪,就連武則天這邊的親戚也都搶著上門,還要為其牽馬追燈,把這對張氏兄弟直接抬到了頂峰。

而武則天看到這一幕後,內心沒有絲毫的波瀾,無論朝中大臣怎麼勸也勸不動,武則天反倒是擺出一副很無所謂的姿態,像是在告訴大臣們,你們都快點去,人去得越多越好,她等的就是這一天。

而張氏兄弟在聲聲大哥中已經徹底迷失了自我,他們開始變得驕橫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之前不敢碰的事,現在也敢做了,之前不敢羞辱的人現在他們也敢羞辱,甚至貪贓枉法都在他們眼裡成了兒戲。

俗話說,上的越快,摔得就越狠,張氏兄弟的囂張行為,終於有人看不慣了,他們就是李顯的兒女和女婿。

一番密謀後,李顯的兒女決定除掉這兩個男寵,大唐的天下,豈能有兩個面首胡來,也許是過於大意,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張氏兄弟所得知。

張氏兄弟知道後大驚,畢竟是太子的兒女,他們也不敢動,沒有辦法,隻得去找主人武則天告狀。

李顯知道兒女們闖了大禍,心裡面也十分畏懼,他深知自己的母親心狠手辣,曾經為了上位,連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女兒都不放過,更不要說自己差一輩的孫子和孫女了。

但事後李顯再一想,之前那幾個兒女是反對武則天,現在隻是看不慣她的男寵,她總不至於為了兩個男寵,就殺了自己的至親。

沒辦法,武則天是個狠人,她就是這樣做了,而她這樣做不是為了保護男寵,恰恰相反,她是為了讓張氏兄弟滅亡,不過這殺人的刀,她要交到了李顯的手裡,因為這是拉滿李顯仇恨的最好機會,只要把李顯的仇恨引到張氏兄弟那裡,自己的武家人才能在這場爭端中保住性命。

事實上,武則天做到了,李顯一直計劃著該如何對付張氏兄弟,對於武家來說,這兩人才是他最大的敵人。

而張氏兄弟經歷這件事後,在朝中變得更加無法無天,他們覺得只要是自己想除掉誰,跟武則天打聲招呼就行了,就算自己動不了手,武則天也會幫他們動手。

權勢滔天的張氏兄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極大共憤,武家勢力和李家勢力也把二位列為了頭號敵人。

公元705年,朝中宰相張柬之等五位大臣趁武則天病重的時候,發動了神龍政變,而張在這場政變中直接被殺死,武則天在五位大臣的逼宮下,把皇位禪位給了太子李顯,對於李顯來說,皇位早晚就是他的,武則天此時也沒有任何的幽怨,因為她最重要的目的已經達到。

李顯即位後,果然沒有對武家勢力出擊,反倒是把張柬之等大臣當成了他的心腹大患,

在此期間,張柬之還建議李顯立刻除掉武家勢力,這就更加加大了李顯的猜忌,正所謂功高震主,李顯在武皇的權威下生活多年,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帝王制衡之術的道理,勞苦功高的張柬之等大臣就成了威脅他皇權的新勢力。

為了打壓和消滅這些勢力,李顯反其道而行之,他選擇重用武家的那一夥人,至此,武家和李家不知不覺地避免了一場腥風血雨,而武則天也就成了這場爭端中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