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則天遷都洛陽的根本原因: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網路歷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以右領軍大都督的身份,帶領大軍攻下洛陽,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為大唐統一天下立下大功,於是唐高祖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開府洛陽,自此奠定了他最終登上皇位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基礎,故而李世民對洛陽有份特別的感情,登基之後立刻把洛陽定為行宮。

太宗死後,高宗在位期間,正式將洛陽定位東都,並且前後共七次把整個朝廷搬遷到洛陽,在洛陽處理整個帝國的政務,雖然他曾經有過正式遷都的念頭,但在大臣的反對之下取消了。

不過,規模巨大的宮廷,機構臃腫的政府機構,各級官員的親眷扈從,數量龐大的護衛部隊,共同構成一個浩浩蕩蕩的隊伍,所到之處如同蝗蟲過境,將沿途的州、縣給吃得一幹二凈,雖然這些地方能夠得到免繳一兩年賦稅的補償,但基本上都是得不償失的,故而民間頗有怨言。

高宗死後,武則天臨朝稱制,改洛陽『東都』為『神都』,實際上已經變成了都城,等到公元690年改元『武周』,至此洛陽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王朝都城。

顯而易見,武則天從被立為皇後之後就特別屬意洛陽,厭棄西都長安,最終在她手中完成了遷都的工作,那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相關的史書中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政治、經濟、心理。

首先來看政治方面的。

長安地處西北,故而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屬於從北朝到隋、唐初占據帝國權力中樞的關隴集團根據地,而這個集團中的大多數勛貴,在武則天崛起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持反對乃至敵視態度的。

武則天為了反制和制衡,隻能通過科舉和舉薦等辦法,從帝國的其他地區,尤其是關東地區的中下層士族選拔人才,安插到朝廷內部,但是,長安的位置決定了京城周邊的地方政權仍然在關隴集團的掌握之中,最好的解決辦法隻能是脫離此處。

不過,由於武則天從登上皇後位子到最終臨朝稱制,關隴集團的挑戰雖然有,但都屬於麻煩層次的,故而政治方面的考慮占比並不高。

再來看看經濟方面的原因。

從隋朝到唐初,洛陽所處的黃河中下遊平原地帶得到有效的開發,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再加上在隋煬帝手上建造了復雜的運河系統,能夠把東南地區的物資有效的輸送過來,從而增加對京畿的有效供給,減輕周遭地區的百姓負擔。

此外,在高宗在位期間,關中地區發生天災的次數較多,中原地區則相對較少,更容易的征集到足夠的稅賦和糧食來供養京師內規模龐大的朝廷。

最後,心理方面的因素!

筆者認為,這才是武則天遷都洛陽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武則天被正式立為皇後之後沒多久,就用異常殘忍的手段將曾經的競爭對手蕭淑妃和王皇後處死,並且仿照西漢的呂後,將兩人制成了『人彘』。

對於武則天來說,算是酣暢淋漓的實現了報復的欲望,但是兩人死前的慘狀和怨毒的詛咒:『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還是在其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據史書記載,武則天經常在睡夢中見到二人面目猙獰的樣子。

眾所周知,武則天與喜歡道教的高宗不同,是個極度虔誠的佛教徒,而佛教教義偏偏格外的強調因果報應,從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在長安的宮殿內,熟悉的景物又無時無刻的不在提醒她曾經發生過的一幕幕景象,讓武則天完全無法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忘掉,於是逃離成了唯一的選擇。

這與她定都洛陽之後,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到與道教同列,大規模興建佛寺,開鑿佛像,贊助、支持佛法的弘揚是一脈相承的——贖罪、懺悔、祈求庇佑摻雜在一起。

綜上所述,從表面上看,武則天定都洛陽,確實有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考慮,但這兩個原因並非決定性因素,真正促使她下定決心的,乃是精神上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