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朝軍隊完全不需要依賴長城進行防禦?《網路歷史》

自秦朝以降,大抵中原王朝的滅亡,從大的方面來講,不外乎緣於『內憂』與『外患』兩個因素,『內憂』通常是指民變、叛亂、農民起義、宮廷政變之類的,『外患』則是持續將近兩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襲擾和入侵。

而在這兩個因素當中,『外患』在王朝更迭當中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內憂』,甚至許多王朝的『內憂』都是『外患』引發的,故而能否解決『外患』是絕大多數王朝的生存關鍵。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解決『外患』的手段不外乎采取『和親』、『納貢』、動用武力這三種,其中的武力使用是前面兩種手段的基礎和保證,乃是重中之重,基本上采用的戰術都是依托北部邊境的長城防線配備強大的兵力,打防守反擊,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比如,漢匈之間延續兩百年的慘烈拉鋸戰,明朝失敗的防禦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唐朝是唯一不依賴長城防線的中原王朝,但直到王朝滅亡,始終能夠牢牢的遏制住遊牧民族的入侵,原因何在?

首先,相對於其他朝代的皇族,李唐的皇帝們精明強幹者多,昏聵無能者少。

從唐高祖李淵在618年創立的唐朝,後續的唐太宗,唐高宗,到臨朝稱制、改朝換代的武則天,在這近百年的前唐,幾乎沒有一個是庸庸碌碌之輩。

即便是飽受詬病的高宗,都能在他手中完成了對高麗的征服,為君為政的水平,還是在及格線以上的。

大唐中期,唐玄宗即位,君臣協力勵精圖治,實現了『開元盛世』,將國勢推向了頂峰。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下降,但唐德宗、憲宗等皇帝仍然想方設法加強中央集權,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最終,唐朝還是被『黃巢起義』的農民軍摧毀了根基,但總體而言,李唐皇室的表現可圈可點。

其次,大唐王朝具有其他朝代難以比擬的尚武精神。

高祖李淵封賞功臣,到唐太宗建凌煙閣追思武將,再到唐玄宗對邊功的封賞和鼓勵,一脈相承。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唐朝比其他的朝代更加註重軍功的賞賜,從而激發了舉國上下的尚武精神。

投身邊塞,建立軍功,是出人頭地的捷徑,唐人自然趨之若鶩。

再次,大唐的府兵制度,確保了士兵的高素質。

唐朝的府兵制,士兵是從普通的自耕農當中選拔的,具有一定的財產和社會地位,可塑性強,並且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素質極高,士兵的素質高了,軍官的水平和軍隊的綜合戰鬥力便水漲船高。

相形之下,設立軍戶,甚至拉丁入伍的制度之下,形成了好人不當兵的風氣,士兵素質如何能高的了?

最後,大唐是一個開明開放的朝代,民族融合程度最高,在招募士兵之時是一視同仁的,而北方胡族對大唐同樣持認同的態度,踴躍參軍,故而在軍隊當中有相當比例的胡族士兵服役,其中的佼佼者同樣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名將,比如高仙芝《高麗》,哥舒翰《突厥》、李光弼《契丹》等等,從確保了騎兵的素質和數量。

胡漢融合之下,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北地漢民的騎射技藝也有顯著的提高,比起胡族不遑多讓。

此外,唐朝的疆域最北邊,自東至西,全部是大片的草原牧場,確保了充足的戰馬供應。

有著上述優點的大唐軍隊,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發動進攻,組織防禦,牢牢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將打擊范圍遠遠的拓展到長城以外,故而無論是唐軍還是前來襲擾的遊牧民族,都不會再著眼於長城防線,其重要性自然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