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81歲的張柬之推翻武則天後,第二年就被武則天復仇反殺,而且他還犯了致命的錯誤,給自己招致滅頂之災!
如果有人問,歷史上有什麼大器晚成的著名人物,那張柬之絕對能排進前三。
為什麼說張柬之大器晚成呢?
因為這位兄臺出生於唐高祖李淵執政末期《625年》,經歷了李世民執政的貞觀時代,又經歷了唐高宗時代,愣是當了40多年的七品小縣官。
要知道,張柬之很年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正規的科舉出身。
按理說,一個科舉正途出身的人,從一個縣丞做起,40多年下來,怎麼著也得官升幾級才對。
可張柬之的運氣實在太差,他在青城縣丞這個崗位上生生幹了40多年都沒升過一官半職。
一直到689年,武則天時代,朝廷開設賢良科招募賢才,張柬之才抓住機會,在一千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
朝廷這時才任命他為監察禦史,這一年,張柬之已經64歲了!
他在這個崗位上幹了近10年,才升職為鳳閣舍人。
但沒想到根本沒幹幾天又被打回基層了。
由於突厥首領默啜希望讓自己的女兒嫁給武家人,與武周和親,武則天動心了,想讓武延秀娶她。
但張柬之覺得不妥,他當即就上書勸諫武則天,說自古以來沒聽說過天子娶異族女子的事情。
堂堂皇室貴族娶異族女子,是一件有辱國體的事情,所以和親這事兒不能幹。
結果因此觸怒了武則天,一紙令下,他就被打發到荊州大都督府做長史去了。
大半生的時間,好不容易混到了朝廷高級官員的位置,這麼一下又打回原形了,這一年,張柬之已經70多歲了。
就在張柬之仕途無望時,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狄仁傑!
關鍵時刻,狄仁傑幫了他一把。
武則天統治的末期時,有一次,武則天想讓狄仁傑給她舉薦有用的人才。
狄仁傑就問,陛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武則天說她希望找一個宰相級別的人才。
於是,狄仁傑當即就推薦了張柬之,果然還是狄仁傑的面子大,武則天沒過幾天就把張柬之升職為洛州司馬。
但奇怪的是,這才沒過多久,武則天又找狄仁傑,讓他推薦人才。
狄仁傑則當場回應道:前幾天推薦的人才,陛下還沒有重用呢!
武則天聽完一臉懵逼地說,那個叫張柬之的,我已經給他升職為洛州司馬了啊。
可狄仁傑卻說,臣推薦的宰相,不是司馬。
這時,武則天才反應過來,臉上寫滿了大寫的尷尬。
不久之後,武則天便將張柬之升職為司刑少卿,之後又升為秋官侍郎。
它日又求人,仁傑曰:『臣嘗薦張柬之,未用也』後曰:『遷之矣』曰:『臣薦宰相而為司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
——《新唐書》
在狄仁傑的舉薦下,張柬之的命運開始發生改變。
此時他已經70多歲,才進入朝廷權力中樞,但距離宰相還差一步。
最後把張柬之扶上宰相之位的卻不是狄仁傑,因為狄仁傑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這個人叫姚崇,武則天時代的宰相之一。
當時,武則天讓宰相姚崇出任靈武道安撫大使,臨行前,讓他推薦下一任宰相的人選。
姚崇當場就推薦了張柬之,並且說張柬之年紀很大了,必須盡快啟用。
武則天十分吃驚,一個70多歲的老頭,竟然連狄仁傑和姚崇都先後舉薦,看來這老頭不簡單。
於是,武則天聽從了姚崇的建議,把張柬之升職為宰相,這一年,張柬之接近80歲了。
但真正的大事業才剛剛開始!
705年,武則天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年,由於疾病纏身,武則天不得不在深宮之中靜養。
而朝廷大事全部交給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哥倆處理。
這倆人由此把持朝政,搞一言堂,而且還有一個風險極高的事情!
那就是武則天靜養期間,任何人都無法面見武則天,隻有這哥倆能見到。
關於女皇的病情動向,沒有人能知道,隻有這哥倆掌握武則天的病情。
這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呢?
張易之哥倆本來仗著武則天寵信,在朝廷裡為非作歹慣了,一旦武則天病逝,新的皇帝必然會清算他們。
如果這倆人夠聰明的話,他們為了保命或者保住既有的權勢,大可以宣佈女皇臨終之前改主意了,決定另立他人。
反正沒人能見到武則天,至於遺詔嘛,白紙黑字,再蓋上皇帝玉璽大印,誰敢不從?
他們完全可以搞一份遺詔出來,立一個不會威脅到他們,並且能保住他們權勢的人做皇帝。
這樣一來,太子李顯一黨就危險了,李唐復辟也就遙遙無期了。
鑒於這種充滿高風險的局面,張柬之決定趁女皇病重,不問朝政,發動一場政變,以武力逼迫她退位,還政於李家。
於是,神龍政變開始了!
作為這場政變的總策劃,張柬之聯系了忠於李唐的其他四位大臣,分別是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
值得注意的是,敬暉、桓彥范雖然掌管了禁軍,但剛調任不久,根基尚淺,很難鼓動士兵跟著政變。
所以張柬之又聯系了在禁軍中任職20多年的李多祚,來負責組織政變的軍隊支持。
另外,李唐宗室中,相王李旦也參與了,因為袁恕己是相王府的人,太平公主則負責策反上官婉兒,把所有的人事調動和機密信息向武則天保密。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五名大臣、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幾方勢力聯合向武則天發難。
一舉誅殺了張易之兄弟倆,逼著武則天將帝位禪讓給了李顯。
至此,李唐完成復辟!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張柬之也在接下來的一步中犯下致命錯誤,給自己招致滅頂之災!
五大功臣悲涼的結局
神龍政變成功讓李唐復辟,正當大家沉浸在喜悅之中時,有兩個人向五大臣提出了中肯建議,卻被拒絕。
這是嚴重的致命錯誤,五大臣最終要為此買單,而代價就是他們五人的腦袋!
第一個人叫薛季昶,他是洛州長史,神龍政變之後,他第一時間拜訪了張柬之和敬暉。
他認為雖然除掉了張易之兄弟倆,逼迫武則天退位了,但武則天的家族勢力依然十分龐大。
比如武三思等人,依然有很高的權勢,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將來武三思必定是個禍害。
第二個人叫劉幽求,他是朝邑縣尉,他也建議桓彥范和敬暉趁早收拾掉武三思,不然日後武家的人反攻倒算,大家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可惜的是,五大功臣此刻沉浸於勝利的喜悅當中,對這樣中肯的建議卻不以為然。
他們覺得自己勝利了,現在掌控了朝廷,武三思等人就是砧板上的肉,不可能再有作為。
而且他們覺得朝廷近些年來,已經殺掉很多人了,不宜再開殺戒。
殊不知,僅僅過了一年,武三思就重返朝堂,一舉將五大臣團滅!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武則天的復仇。
武則天退位後,被送到上陽宮休養,有一次李顯前去看望母親,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原本,武則天比較善於保養,平時看上去的面色要比實際年齡小很多,就跟中年婦女差不多。
這會兒隻見武則天滿臉皺紋,滄桑無比,而且在經歷背叛的打擊之下,顯得憔悴無比。
兩相對比,前後差距相當大,李顯見狀,當場就大驚失色!
武則天見到兒子吃驚的表情時,一代女皇竟然哭了出來。
李顯見到滿臉憔悴的母親,還哭了,心理不落忍,淚珠也開始在眼眶裡打轉。
這時,滄桑、憔悴的武則天開口了:
當年我把你從房陵接回來,立為太子,就是要把這皇位傳給你,都是那五個賊子貪功,把我老人家弄成這樣!
李顯聽完,頓時像個做錯事的小孩子,連忙給母親賠不是,好說歹說才把武則天的情緒穩定下來。
太後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
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
上入見,大驚。
太後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資治通鑒考異》
而武則天的那番話,卻給李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則天的言外之意就是,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而且是太子,將來太子繼承母親的皇位,是合理合法的,也是必然的。
對於李顯來說,武則天都那把年紀了,而且病重,也活不了幾年了,等武則天一死,太子繼承皇位,是板上釘釘的事。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冒著全家被殺的風險,迫不及待地去通過政變這種高風險的方式獲得皇位?
想到這裡,李顯突然聯想到了自己的處境。
現在五大臣是復辟李唐的大功臣,都被封了宰相,還加封郡王爵位,號稱五王,朝廷大小事務全部他們說了算。
作為皇帝,李顯自己卻沒有任何嫡系力量,當年太子府的嫡系班底幾乎在武則天時代就全部被貶官、流放,拆得七零八落。
皇帝現在不過是坐在龍椅上的象征性存在而已,實際上朝廷是被五大臣把持。
一想到這些,李顯頓時感到五雷轟頂!
合著,這五大臣把自己和他們綁在政變的戰車上,就是為了在武則天退位後,可以繼續把持朝政,然後架空皇帝。
真是豈有此理,這幫人不僅耍了朕,還欺負了朕的母親,決不能饒恕!
但李顯感到自己孤家寡人,沒有根基,很難跟五大臣抗衡。
於是,將韋氏立為皇後,並準許參政,同時給韋後僅剩不多的娘家人加官進爵,用外戚加強皇帝的力量。
同時與上官婉兒結成政治盟友,將其納為昭容,掌管詔書起草,實際擔任機要秘書。
由於李顯和武三思是兒女親家,所以又召回武三思,給其高官厚祿,還封了王,試圖啟用武家勢力,加強皇帝的力量,對抗五大臣。
與此同時,李顯迅速將當年的太子府班底全部召集入朝,加強皇帝的嫡系力量。
最終,在多方勢力的聯合打擊下,五大臣被貶官流放。
張柬之時年82歲,在貶官路上抑鬱而死,其他四人除了一個中途病逝外,均被武三思派人暗殺。
雖然幹掉了五大功臣,但李顯卻駕馭不了他培植起來的兩股勢力。
武三思這個人撩妹能力十分厲害,他不僅把上官婉兒撩到手了,還順便把韋後也征服了,李顯的頭上瞬間戴上了兩頂綠色的帽子。
不久之後,李顯離奇死亡,韋後試圖做武則天第二。
結果導致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誅殺了武三思一家,但由於軍隊臨陣倒戈,政變被韋後鎮壓。
武三思雖死,韋後一心想做女皇的心卻沒變,她以最快的速度安插心腹和娘家人,迅速掌控了朝廷。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聯手發動唐隆政變,幹掉了韋後一黨,傭立相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之後,李隆基又和太平公主爭奪權力,最終爆發先天政變,李隆基先發制人,一舉幹掉了太平公主。
至此,武則天時代留下的後遺症才算終結,唐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下,進入開元盛世。
最後再來復盤張柬之的結局:
其一,張柬之以及功臣集團不知進退,難以善終。
當李顯一系列的動作,又是加強皇權,又是召回嫡系,種種舉動傳達出了很明顯的信號:五大臣功高震主了!
作為在朝廷混了幾十年的人精,他們竟然無動於衷,要麼是蠢到沒看出來,要麼是看出來了卻不行動。
這個時候,要做的是趕緊回家養老,退居二線來保命,但他們根本沒察覺到自己的危險。
所謂功成身退,就是知進退,張柬之顯然是沒懂這個道理。
其二,張柬之和功臣集團犯了致命的錯誤。
那就是不斷有人提醒他們,及時鏟除武三思等人時,他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覺得武三思不足為患,根本不予理會。
歷史上,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他們就是不信邪。
結果呢,五個人直接讓武三思給團滅了。
其三,武則天的復仇是李顯動殺心的開始。
其實,對武則天來說,他肯定是想著將來傳位給李顯,沒想過傳位給其他人。
但她沒想過張易之兄弟倆有偽造遺詔的風險,一旦成功,即使武則天想傳位給李顯,也無法實現。
對功臣集團來說,他們考慮的就是張易之兄弟倆偽造遺詔的風險極高,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
站在武則天的立場,如果不考慮張易之兄弟倆改詔書的風險,那麼五大臣就是在貪功,試圖把持朝政。
所以,出於帝王權術,她在生命最後一年教導兒子李顯,要防著這五個人。
加上李顯當時的處境,以及五大臣把持朝政的情況,客觀上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面,這就應驗了武則天的說法。
所以,李顯必須幹掉五大臣才能鞏固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