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啥會成為大唐盛世的轉折點?李世民埋雷,李隆基引爆。。《網路歷史》

公元755年,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在華清宮泡溫泉。

突然,一名太監來報,安祿山謀反了。

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內亂爆發了,這就是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從北京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就橫掃大半個北方,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將近八年時間,大唐盛世從此結束了。

然而,這場歷史浩劫的根源,其實從唐太宗時期就埋下了禍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千古名言,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唐太宗李世民知善任,任人唯賢,虛懷若谷地聽取別人意見,加上他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終於開創了舉世聞名的貞觀之治。

然而,李世民有一件事,並沒有真正做到以史為鏡,而正是這件事,成為安史之亂的禍根。

西晉初年,北起今遼東半島、內 蒙 古,南至今河北、山西中南、陜西西南和四川北部,都有匈奴、氐、羌、羯、鮮卑等五胡族雜居,對西晉中心地區形成了半包圍態勢。

當時的當時有之人,主張將雜居在漢民族中的其他民族,全部遷移出去。

但沒能實現。

司馬炎是西晉的開國皇帝,但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

大封親屬子弟為王,部隊、財政、民政均由諸王直接管理。

公元291年,終於爆發八王之亂,遷居內地的胡人則趁機發動叛亂,這就是著名的五胡亂華事件。

五胡亂華歷時136年,開始了幾百年混亂的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文帝統一中國才結束。

這段歷史可謂是教訓慘重。

然而,唐朝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唐太宗李世民並沒有以史為鏡做出正確的處理。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遣李靖統兵十萬,出征,各部紛紛繳械投降。

第二年,李靖與李世勣兵合在一起,追襲頡利可汗。

頡利率領騎兵逃走,後被唐軍俘獲,突厥滅亡。

突厥滅亡後,李世民就該處理頡利餘下的部眾。

但遺憾的是,李世民的決定並沒有以史為鑒。

他把突厥部族遷到今河北一帶,河北就成了胡人雜居之地。

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對兵制進行變革,大肆裁軍,並開始實行募兵制,走上了部隊職業化道路,起初募兵制的的確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由於長期兵將共處,致使部分部隊隻認主將,不認皇帝,這也為安祿山藩鎮割據,擁兵自重,發動安史之亂創造了有利條件。

事實上,安祿山獨掌八十多萬人兵力,而關中兵力隻有區區八萬人,兵力竟然相差10倍。

雖然安史之亂和唐玄宗李隆基實行的募兵制脫不了幹系,但是李世民的早年處置方法,也為叛亂創造了條件。

李世民英明神武,能鎮住外族,但是誰能想到後來的唐玄宗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呢?

他一向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也能身體力行。

但唯獨這件事卻沒有借鑒前朝案例處理,以致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用今天的目光來看待唐太宗,也許有些苛刻,但如果真的能借鑒歷史,可就能改變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