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寶釧挖野菜』的梗刷爆全網,王寶釧更是被網友們戲稱為戀愛腦『祖師奶』。
歷史上,並無薛平貴和王寶釧這兩個人物,他們的原型是唐代歷史上的傳奇名將薛仁貴和其妻子柳氏《民間傳說名柳銀環》。
那麼,真實的薛仁貴是什麼樣的呢?
這要從一次未能完成的遷墳開始說起。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一月,絳州龍門縣修村一位年輕的農民,正打算在村外遷葬自家的祖墳。
沒等正式開工,妻子勸住了他,說當今皇帝正在募集勇士,東征高麗,大丈夫應該以事業為重,等將來功成名就之後,再回來做這件事,豈不是更加光宗耀祖?
此人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主動來到龍門縣武裝部,報上了自己的名字,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東征戰士。
這個人的名字,正是薛仁貴,那位深明大義的妻子,就是柳氏。
作為唐代歷史上的傳奇名將,薛仁貴在民間故事和影視劇的出鏡率很高。
拋開『挖野菜梗』不談,我們細究歷史,不難得以窺見一代戰將的傳奇人生。
薛仁貴的勇猛程度,在整個唐朝都是鳳毛麟角的
薛仁貴祖上是北朝的名將,後來家道中落,不得不靠種地謀生。
妻子柳氏據說出自河東柳氏,這是唐代一個十分顯赫的家族,高宗王皇後的舅舅柳奭、中唐的大文豪柳宗元,都是這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參加東征後,薛仁貴在戰場上顯露出自己勇猛、張揚的一面。
貞觀十九年《645年》,駐蹕山之戰,唐太宗用天才般的軍事部署,以三萬人包圍了高麗軍十五萬人。
戰鬥正酣的時候,天空忽然電閃雷鳴,下起了瓢潑大雨,隻見薛仁貴穿著白袍白甲閃亮登場。
他胯下戰馬,手握長戟,兩邊掛著箭袋,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將敵人殺得人仰馬翻。
最終,將士們在他的鼓舞下,殲滅了這支五倍於己的敵軍。
連唐太宗都注意到了這個勇猛的年輕人,後來班師回國的時候,特意把他叫來談話,說: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這場戰爭的表現,為薛仁貴一生的戰鬥生涯做了註腳,那就是勇猛善做,能打硬仗。
薛仁貴的勇猛程度,在整個唐朝都是鳳毛麟角的,能與他相提並論的,恐怕隻有秦叔寶、尉遲敬德、李存孝等寥寥幾個人。
唐朝在滅亡高麗之前,一共發動了7次戰爭《3次大的,4次小的》,薛仁貴參加了4次。
由於他名氣太大,高麗人遭遇到他之後,一般就是一種表現——聞風喪膽。
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進攻高麗的時候,唐軍遇到了一個勁敵。
當時高麗軍中有一位神箭手,一連射殺了唐軍十餘人,一時間,唐軍非常驚恐,無人再敢向前。
就在這時,薛仁貴大喝一聲,策馬沖了過去。
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神箭手可能是被薛仁貴的氣勢懾服,竟嚇得手都抬不起來,弓箭直接掉到了地上,結果當場被他生擒《其賊弓矢俱失,手不能舉,便生擒之》。
龍朔元年《661年》十月,薛仁貴北上平定鐵勒部叛亂,這當然又是他一次精彩的個人武力表演。
當時兩軍在杭愛山相遇,就是古代史書中所稱的天山。
開戰之前,鐵勒軍派了幾十個彪悍的騎士過來挑戰。
我們要知道,唐軍之所以強大,並不是由於單兵作戰厲害,更多的是依靠先進的武器裝備、嚴格的訓練和紀律。
要論單打獨鬥,他們未必是鐵勒這種馬背上民族的對手。
可如果敵人派人挑戰,恐怕唐軍還不得不出戰。
因為在兩軍對壘的時候,不出戰就等於認慫,而認慫是會影響士氣的。
薛仁貴會怎麼做呢?
將士們都在等待命令的時候,薛仁貴一支箭射出去,一個鐵勒騎士掉落馬下,頃刻身亡。
還沒等兩軍回過神來,又一支箭伴著凌厲風聲穿過,第二個鐵勒戰士也被射死了。
當時鐵勒人已經嚇傻了,但還沒等來得及逃跑,薛仁貴又射死了第三個人。
三支箭,三個人,給你們安排得明明白白,直接送去見閻王。
由於薛仁貴膂力過人,能拉硬弓,所以他弓箭的射程遠超普通人的想象。
這下鐵勒人崩潰了,在巨大的驚恐和混亂下,他們竟然紛紛下馬,向唐軍投降。
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由來。
這件事聽起來非常像民間故事,但卻是史書上明明白白記載的。
某種程度上,薛仁貴這個舉動是改變了歷史的
薛仁貴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和皇帝的深厚淵源。
唐太宗對這員虎將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回國之後,馬上給他安排了一個官職——右領軍郎將,這個官職屬於禁軍編制,而他守衛的那個地方,叫做玄武門。
這種角色,不是鐵桿心腹是不可能交給他的。
要說薛仁貴和唐太宗的關系已經夠密切了,但誰都不會想到,他和唐高宗的關系會更密切。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初夏,唐高宗離開長安,到附近麟遊縣的行宮度假。
晚上一躺下,就沉沉地進入了夢鄉。
一場災難就在這時悄悄靠近。
這天深夜,天上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引發了山洪。
洪水從山中奔騰而出,直奔山腳下而去,它停歇的終點,正是皇帝的行宮。
當時薛仁貴和很多侍衛都在行宮門口執勤,很多人見勢不妙,立刻逃跑了。
薛仁貴怒吼一聲,你們都是執勤宿衛的士兵,天子有難,怎麼可以擅離職守?
說完趟著水跑到宮內,爬到門梁上,向裡面大聲叫喊。
宮裡的隨從聽見了他的呼喊,急忙叫醒熟睡中的高宗。
高宗一個激靈從床上爬起來,趕緊出來找了一個山坡避險。
不多時,大水就在他眼前淹沒了寢宮的屋頂。
薛仁貴就在此刻達成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成就,成了皇帝的救命恩人。
而高宗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專門送他一匹禦馬當作禮物,並十分感激地說:
『幸虧有你這個忠臣,要不然我就被淹死了!』《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
某種程度上,薛仁貴這個舉動是改變了歷史的。
如果高宗被淹死,後面的大唐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自此以後,高宗對薛仁貴特別好,打了勝仗,賞!打了敗仗,赦!有表現的機會,給你!
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和薛仁貴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些緣分,他的命是薛仁貴救的,他和薛仁貴也是一年去世的。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和唐高宗分別在年初和年末去世。
名將逝於戰場,正是最完美的謝幕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薛仁貴的命運一定會順風順水,成為一個郭子儀那樣的富家翁,優哉遊哉過一輩子。
但很多情況下,英雄人物承受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分割的兩面,兩者反差越大,就越有沖擊力,越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在薛仁貴的戰鬥生涯中,有一個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就是大非川之戰。
咸亨元年《670年》八月,薛仁貴帶著十萬大軍,踏上了茫茫雪域高原,討伐吐蕃。
自唐太宗去世以來,唐朝和吐蕃就從盟友成了競爭對手,圍繞安西四鎮展開了反復爭奪。
唐高宗也是一個有點雄心壯志的人,索性派薛仁貴深入高原,來個直搗腹心,把吐蕃一舉打垮。
這從他的頭銜——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就可以看出來。
邏娑就是吐蕃的首都,現在的拉薩。
按薛仁貴當時的軍事部署來看,本來唐軍取勝的幾率是很大的,可沒想到副將郭待封違抗軍令,在他外出作戰的時候,擅自帶著輜重離開駐地,結果遭到了吐蕃名將論欽陵的伏擊,全軍覆沒。
薛仁貴當時已經打了勝仗,卻得知輜重丟了,沒有辦法,隻能帶著僅剩的兵力,到大非川和論欽陵決戰,由於人家以逸待勞,兵力又有四十萬之眾,結果也是幾乎全軍覆沒。
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最大的一次失敗,也是最可惜的一次。
大戰之後,吐蕃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強敵,此後的上百年,他們給大唐制造了無數麻煩。
回國之後,高宗對這位救命恩人手下留情,並沒有嚴厲處罰,隻是削職為民而已。
但薛仁貴的厄運還不止於此,過了幾年,他又犯了罪,被流放象州,成了一名犯人。
直到五六年以後,高宗才再次想起他來,重新起用,派他去討伐東突厥的反叛勢力。
當時的突厥人非常有意思,開戰之前,忽然多嘴問了一句,你們的將領是誰?
薛仁貴當場回答:薛仁貴在此!
突厥人嚇了一跳,在大唐周邊的部族中,沒有人不害怕這位戰神,但他們都以為薛仁貴早已經在流放地死了。
這時,薛仁貴摘下了頭盔。
突厥人傻眼了,也不知是過於崇拜,還是過於害怕,他們竟然紛紛下馬,向薛仁貴行禮。
薛仁貴卻沒有給他們回禮,下令大軍發起攻擊,窮追猛打,徹底殲滅了這股敵人。
凱旋回師的路上,他突然急病逝世,享年七十歲。
名將逝於戰場,正是最完美的謝幕。
回顧薛仁貴的一生,實在是一個傳奇,他有過無數次高光時刻,也飽嘗了各種坎坷磨難,然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終於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勝仗找回了自己。
唐朝有很多名將,功勞並不比薛仁貴少,可他們的故事卻不如薛仁貴流傳得多,因為他身上有一種非凡的英雄氣。
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壯哉!
文/皮唐《歷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