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戎馬一生,南征北伐開拓疆土,用過人的軍事素養與謀略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世民平生數百次戰役鮮有敗績,唯有淺水原一戰,李世民率領的唐朝軍隊卻慘敗。
戰勝他的就是薛舉,那麼,這位差點將剛剛建立的唐朝覆滅的薛舉,又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人物?
薛舉生於隋朝末年,正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他本是名門望族出身,自幼結交當地豪傑,漸漸有著自己的勢力。
恰逢亂世,群雄蜂起,而薛舉也不甘平凡,揭竿而起,先後攻下金城郡《今甘肅蘭州一帶》、枹罕郡《今甘肅臨夏一帶》、西平郡《今青海樂都一帶》、澆河郡《在今青海》、天水郡《今甘肅天水一帶》,割據一方。
李世民方面,由於關隴貴族的支持,僅僅四個月便從太原攻入長安,先於薛舉一步占據關中。
雖然占據關中,但日子並不好過,四面八方人馬都惦記著關中這塊肥肉,而當時對於李唐集團最具威脅的當屬薛舉的起義軍。
薛舉的起義軍風頭正盛,極短的時間內先後將隴右收復,而在當時的情況下,薛舉的下一步動作自然是向東攻打李淵所在的長安。
於是便爆發了淺水原戰役。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兩方的實力對比,當時薛舉占據隴右,號稱兵馬十三萬,但當時薛舉真的有十三萬人馬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據《隋書·地理志》在大業五年極盛時記載,隴西全境人口不過八萬人,即使後來吸收羌人兩萬以及唐弼的軍隊,滿打滿算也就七八萬左右。
如若真的有十三萬人馬,以隴西的經濟條件,糧食供給必然不足,所以薛舉十三萬人馬隻是誇大其詞。
而唐朝方面,太子建成率軍在攻打王世充,其餘兵馬皆在鎮守當地無法調動,那麼李世民的兵馬是從哪裡來的呢,這裡可以從史料中找出,李世民調動的兵馬並不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太平公主手下的十萬兵馬加上各地投降的軍隊少說也要有十二三萬左右,那麼,在李世民占據人數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敗於薛舉呢?
薛舉在攻取隴西後,便率大軍東伐,李淵便派遣自己的次子李世民前去迎戰,上文已經提到了,薛舉的兵力遠少於李世民,但卻接連敗退,這便涉及到問題的關鍵了,為何薛舉兵力遠不足李世民卻能接連取勝?
以當時唐朝的情勢來看,李建成的兵馬在洛陽直面王世充,裴寂率兵抵禦劉武周對於太原的騷擾,唐朝的核心精銳都不在。
淺水原一戰,由於薛舉方面李世民抵抗有些吃力,便從李建成軍中將劉文靜以及殷開山掉到了西面戰場,而巧合的是李世民在這場戰役前又因病無法坐鎮前線。
雖然李世民不在前線,但還是千叮嚀萬囑咐的讓劉,殷二人堅守,畢竟薛舉是大軍來犯,糧食供給難以持續,而李世民是本土作戰,更有關隴貴族的支持,糧食供給是一定沒有問題的。
但殷開山和劉文靜是李建成的嫡系,對於秦王李世民並不是十分忠心,由於殷開山的輕敵,使得淺水原一戰,唐軍損失慘重,數位大將被俘,高墌失守,李世民狼狽逃回長安。
淺水原慘敗後,唐朝由於初建本就不穩定,加上此次大敗更促進了關中的混亂。
若此時薛舉率軍繼續東征,唐朝隻能將李建成兵馬全部調回駐防,那樣王世充便會趁機向北奪回失地,唐朝此前多年的努力便蕩然無存了。
薛舉接下來本該大顯身手,卻沒想到突然染疾,暴斃而亡,此時距離他大勝唐軍僅一個月。
薛舉死後,其子即位,本該繼續東征的西秦軍隊因為薛舉的離世而不得不撤退。
薛舉死後,西秦內部矛盾激化,薛仁杲沒有其父薛舉的統治力,致使西秦國力迅速下滑,而李世民抓住了這次機會,率軍一舉攻破西秦,俘獲薛仁杲。
綜上,薛舉雖說完勝李世民,但並不是因為李世民的能力與薛舉的能力相差甚遠,而是許多客觀因素導致了這次戰役的失利。
淝水一戰,苻堅八十萬軍隊卻沒有打過謝安的八萬人馬,所以李世民的失利隻是因為軍隊的實力以及將領的不聽指揮而導致的,但即使如此,李世民依舊有著不能推卸的責任,如果薛舉沒有病死,那麼唐朝會陷入兩難的地步,雖說薛舉難以覆滅唐朝,但卻會使唐朝多年的努力付之東流,歷史的長河中可能也就沒有大唐盛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