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熟知的孫悟空是《西遊記》裡的人物,再加上86版電視劇的傳播,孫悟空的名字早已婦孺皆知。
似乎孫悟空隻是個虛構的人物,我們也沒有認真地追究他的身世。
但是通過閱讀文獻,你就會發現,孫悟空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
圖1 86版《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 那麼,孫悟空的歷史原型究竟是誰呢?
《西遊記》開篇就交代了孫悟空的籍貫,他出生於娑婆世界,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由仙石感應天地靈氣孕育而生。
但仙石並非毫無來歷,處於十洲三島的祖脈上,其高圍按二十四氣,其上竅孔對應九宮八卦。
一天仙石迸裂,產一石卵,經風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後,眼裡冒出兩道神光,射沖鬥府,驚動的天上的玉皇大帝。
之後在眾猴的鼓勵下成功躍入水簾洞,被眾猴拜為『美猴王』。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受『神仙樂趣』,但無奈生死掌握在別人手裡,因此心裡頗覺煩惱。
為了學得長生不老之術,他一路跋涉,來到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為師,得到姓名孫悟空,並學到了長生之道、地煞變化術《即七十二般變化》和筋鬥雲等。
其間用時二十年,後因為賣弄本事,被菩提祖師逐出師門。
似乎我們隻知道孫悟空是一個石猴,無父無母,也就不追究他的身世了。
那他為什麼叫孫悟空呢?姓孫我們好理解,因為他是『猢猻』嘛。
那麼為何叫『悟空』?
圖2 悟空法師出行壁畫
我們通過閱讀史料發現,在唐代真的有一位法師的法號就叫『悟空』。
悟空法師是陜西涇陽人。
公元751年,這時他還沒有出家,跟隨使團出使印度。
到了印度不久後,便患了重病,無法與使團東歸。
757年,他在印度皈依佛門,並四處遊歷。
直到789年才回到長安,前後歷時39年,途經58國,並在新疆與於闐佛僧戒法合作,譯完了他從印度帶回的《十力經》、《十地經》和《回向輪經》。
回到長安後,悟空被封為壯武將軍,並將旅行見聞整理成《經行記》,此書今已失傳,但在慧皎的《高僧經》中有部分內容。
正是這份獨特的經歷,他便成了有史可考的唐代最後一位去西天取經的佛僧。
圖3 悟空《731—812》,俗名車奉朝,唐朝名僧
正是有一個歷史人物叫『悟空』,且又去過西天取經。
正好符合人物設計,於是『孫悟空』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但遠沒有結束,他的身上還有一系列的故事呢,鑒於故事太多,我們隻能分析他去拜師學藝的故事,看能不能找到歷史原型。
孫悟空來到靈臺方寸山後,聽到一個樵夫唱著嘹亮又動聽的歌曲,便跑上去問路。
樵夫問他:『你要找神仙嗎?山裡就有』孫悟空把他誤當成了神仙,連忙上前施禮。
樵夫說自己不是神仙,道明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他生來命苦,八九歲時,父親便去世了,隻剩下孤兒寡母,再無兄弟姐妹,又不識字,隻能靠賣柴來贍養老母。
因為老母年邁,不忍離去,所以沒有去修行。
之後,樵夫不僅給孫悟空指了路,還說明方寸山有菩提祖師,教出弟子無數,目前還有三四十人。
圖4 《壇經》一般指《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 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如果你讀過《壇經》的話,就會發現這段故事特別熟悉。
我們知道《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弟子輯錄他的話,慧能是個白丁,以打柴為生,也是父親早亡,因為供養母親才沒有去修行。
如《壇經》所記:『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遺孤,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這就說明這個樵夫不簡單,是以慧能為原型創作的。
我們接著看,『見一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而來。
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
將《西遊記》與《壇經》一對照,一目了然,完全就是六祖慧能故事的翻版。
所不同的是,六祖去追隨五祖弘忍學道是因為一個客人的指點;而孫悟空去向菩提祖師學道是受了樵夫的指點。
而這個樵夫在《壇經》裡正是慧能的形象。
圖5 惠能 《禪宗六祖》,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
就這樣,孫悟空來到了靈臺方寸山。
眾弟子一見孫悟空這副尊榮,紛紛嘲笑他。
《這和慧能又是一樣,慧能是南方人,見到五祖後,五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孫悟空也不安分,於是菩提祖師便在他的頭上敲了三下,眾弟子以為師父是對這猢猻的懲戒,因此都紛紛幸災樂禍。
可是孫悟空卻明白其中就裡,於是在半夜三更,夜深無人之際悄悄來到菩提祖師房間,祖師早就等候於此,便將畢生所學悉數傳於他。
這個故事和慧能還是如出一轍,慧能剛來到寺院,弘忍派他去槽廠舂米。
六個月後,弘忍來看他,『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慧能即會祖意。
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之後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慧能,對他說:『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遊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於是慧能一路向南逃竄,連夜渡江。
圖6 五祖《 弘忍》送六祖《惠能》渡江
我們再回到《西遊記》,孫悟空學成七十二變、筋鬥雲後,菩提祖師覺得再也沒有可以傳授的了,便讓其離去。
悟空以為師父要趕自己走,便領罪道:『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
祖師道:『那裡什麼恩義?你隻是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悟空見沒奈何,隻得拜辭,與眾相別。
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
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
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隻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將這段故事對應慧能學成以後的場景,簡直就是一樣。
當時五祖弘忍看到了慧能的天資,認為他一定能將佛法發揚光大,於是密受衣缽,擔心眾弟子不服,謀害慧能,便讓他速速離去。
孫悟空也是一樣,菩提祖師將畢生所學悉數傳給悟空,臨走之際,千叮嚀萬囑咐,讓他莫要對人說出自己的師父是誰,恐怕也是為了保護他的緣故吧!
圖7 弘忍《公元602~公元675》,俗周,唐代高僧,湖北蘄州黃梅《今湖北省黃梅》人。
通過這些故事的分析,我們似乎對孫悟空的形象有所清晰了。
- 首先,唐朝確實有一位去過西天取經的法師名叫悟空,便把這個名字安在孫悟空身上。
- 其次六祖慧能學道的故事也被吳承恩移花接木,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形象。
可見,《西遊記》這部小說暗含玄機,絕非是一個簡單的神話故事,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壇經》《西遊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