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使者借兵滅印度,真正闡釋了什麼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網路歷史》

最近幾年,印度總是在中國邊界鬧事。

2019年8,印度宣佈成立『拉達克中央直轄區』,想進一步吞噬中國土地;2020年,印度開始向加勒萬河谷挺進,爆發了加勒萬河谷沖突,造成中國邊防士兵4人犧牲,1人重傷。

自從獨立以來,印度繼承英國殖民者的一系列政策,不斷向四周擴張,占領了不少的土地,這在二戰後的世界是十分罕見的。

中國和印度同為文明古國,現在也是世界上潛力最大的兩個國家。

但是印度自認為中國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稱霸亞洲的野心,於是和美國走在一起,不斷在中印邊界鬧事。

實際上,中國和印度在古代歷史上並無任何領土糾紛。

但是有一場戰爭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回味。

這場戰爭是真正闡釋了什麼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場戰爭沒有一個固定的名稱,我們姑且叫做『唐朝使者對印反擊戰』。

這件事情發生於唐朝貞觀年間。

從626年唐太宗登基到640年,唐朝的國力蒸蒸日上,先後消滅了東突厥、高昌等國家,控制了西域,設置了『安西四鎮』。

當時的世界,東羅馬在非洲的土地盡失,阿拉伯尚未崛起,波斯帝國奄奄一息,唐朝可以說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640年唐朝的疆域

當然,唐朝對周邊許多國家都是非常友好的,經常派遣使者對周邊鄰居進行訪問,其中就包括天竺《印度》。

當時的印度,為戒日王朝末期。

戒日帝國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強大王朝,曾經統一了恒河流域。

643年,唐太宗就派遣李義表、王玄策兩人到達天竺《印度》訪問戒日王朝。

經過兩年的艱苦形成,李義表、王玄策終於到達了印度首都王舍城。

鑒於第一次訪問印度的成功,唐太宗又於647年再次派遣王玄策、蔣師仁一行30人出使印度。

戒日帝國時代的印度

唐朝的使者到達印度後,恰好遇到了改朝換代。

647年,戒日王去世,一位大臣阿羅那順《也是地方諸侯》就發動了政變,驅逐了戒日王朝的王室。

但唐朝使團到來後,阿羅那順並沒有招待他們,而是發兵進行襲擊,殺了王玄策與蔣師仁之外所有使團成員,搶奪了財物。

阿羅那順之所以這麼幹,就是為了向唐朝勒索財物。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得罪了唐朝,最終引發了亡國之禍。

不久,王玄策就逃出印度,到達了尼泊爾和西藏,向尼泊爾借了7000騎兵,向吐蕃接了1200軍隊,一共8200軍隊,隨後就掉頭殺向了印度。

當時吐蕃和唐朝已經實現了和親,而尼泊爾又和吐蕃是聯姻的,同時吐蕃想插手印度事務,而尼泊爾早已對印度的侵略不滿,所以兩國都願意借兵給王玄策。

松贊幹佈《中》文成公主《右》尺尊公主《左》 松贊幹佈

王玄策帶著兩國軍隊很快就殺到了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

阿羅那順戰敗而逃,在路上又遇到蔣師仁,蔣師仁俘斬數千計,阿羅那順被俘虜。

阿羅那順的殘餘勢力又據守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帶軍攻破,俘獲其妃、王子、大臣無數,男女一萬兩千人,580座城邑投降。

王玄策、蔣師仁兩人擊敗阿羅那順,讓印度各王公聞風喪膽。

東天竺王屍鳩摩趕緊派遣送來3萬牛馬,以及各種武器,隨後各國都送來的物資,還有地圖,當然他們也是想借唐朝使者之手消滅政敵。

最後,王玄策,蔣師仁將俘虜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男女12000人、牛馬二萬餘全部帶到了唐朝首都長安。

經過這一戰,中國的威望再一次在亞洲流傳,天可汗並不是浪得虛名。

經過這一場戰爭,那些曾經在印度不可一世的大象部隊在騎兵的面前徹底暴露了其虛弱。

王玄策雖然回到了長安,但是吐蕃的軍隊並未回去,他們一直占據著蒂爾胡特地區,後來吐蕃到達全盛時期,印度河出海口的孟加拉都被吐蕃占據了。

唐朝也好,吐蕃也好,這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沒有這一戰,誰知道印度象兵不堪一擊;沒有中印自衛反擊戰,誰知道印度百萬雄師如同蝦兵蟹將。

從這一次戰爭可以看出,中國奉行的是比較和平的外交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方中華者,雖遠必誅』雖然出自於漢朝,但是展現得最淋漓盡致的還是唐朝對印度的反擊戰。

歡迎關注公眾號:北鬥維斟

本人喜歡歷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多有創作。

我創立了的『北鬥維斟』,主要在於深度解讀歷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