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的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曾出現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白色法袍,上繡金黃十字架,出入的廟宇中還繪有耶穌同門徒的壁畫。
這群人當時被稱作景教僧。
景教從何而來?信奉景教的又是何許人?
圖1 《景教碑文紀事考證》是對明清學者研究景教碑的總結
唐朝是一個極具文化包容性的朝代,當時的長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拜火教》、襖教等宗教都有大批信徒。
這種情況下,從西方傳入的景教能在神州紮根發芽也就不足為奇了。
景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個分支,根源可以追述到公元五世紀的聶斯托利教派。
公元五世紀,中國正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
而此時的基督教羅馬教廷也因為對教義的不同理解陷入分裂。
基督教中以聶斯托利主教為代表的一派認為耶穌身上的人性和神性分離,耶穌的人世生母,也就是聖母瑪利亞隻賦予了耶穌肉體。
耶穌身上的神性同聖母瑪利亞沒有關系,所以拒絕承認瑪利亞的聖母地位。
而以主教奚裡爾為代表的一派認為,耶穌身上的人性和神性融合統一,耶穌的肉體、精神無法分離,所以耶穌的生身之母瑪利亞也具有神性,應當被尊稱為聖母。
兩派的爭端還表現在對耶穌受難時的感受。
聶斯托利一派認為耶穌精神肉體分離,所以耶穌受人崇拜的一面,也就是耶穌的精神,感受不到受難時肉體的痛苦。
而奚裡爾一派則認為耶穌能夠感受到肉體的痛苦。
圖2 景教碑與崇基學院校徽
此時基督教是羅馬帝國國教,基督教的派系鬥爭很可能引發羅馬帝國分裂。
為了解決教派爭端,維護帝國統一,公元43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基督教大公會議。
會議認為,聶斯托利一派的人神分離說屬於異端,褻瀆了聖母瑪利亞。
為了懲戒後人,會議決定將聶斯托利開除教籍,幾年後又驅逐出境。
但是聶斯托利一派擁躉眾多,教會越是打壓聶斯托利,信徒越認可聶斯托利的主張。
在聶斯托利客死埃及之後,持人神分離說的一派出走波斯、印度、遠東等地區傳教。
六十多年後,該派正式脫離羅馬教廷,聶斯托利教派也就變成了聶斯托利教會,現在也被稱作東方亞述教會。
聶斯托利教會以中東為中心,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傳入北魏洛陽。
一開始,聶斯托利派基督教被稱作『波斯經教』,由於古人稱羅馬為大秦,所以也被稱作『大秦教』。
為了彰顯教義,教派中人取『景』字光明之義更名景教。
圖3 十字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車廠村北三盆山,是中國景教寺院遺址
唐朝人眼界開闊,對各種文化極為包容,勇於接受不同思想,景教迎來了一段蓬勃發展的時期。
在貞觀年間,西方傳教士阿羅本攜帶《聖經》面見唐太宗。
唐朝人虛懷若谷的同時,各種思想也不斷以中華文明為中心進行本土化嘗試。
在阿羅本翻譯的《聖經》中融合了許多佛教和道教術語,三位一體被譯作『三一妙身』,天父耶和華被譯作『慈父阿羅訶』,神的羔羊被譯作『慈喜羊』。
除此之外,耶和華也常被信徒稱作『天尊』,耶穌門徒還被稱作『法王』。
圖4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得益於唐太宗的支持,景教在長安周邊興建了許多教堂,這些教堂被稱作大秦寺。
與其他宗教不同,景教在唐朝走的是高端路線,景教信徒都是達官顯貴。
有資料表明,唐朝大將郭子儀就是一名景教徒。
為了得到朝廷支持,景教還破例允許在教堂上懸掛唐朝歷代帝王畫像。
景教、襖教和摩尼教被稱作『唐代三夷教』。
唐朝的宗教繁榮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唐初的宗教寬容政策,唐太宗至唐高宗的五十多年間皇帝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沒有對某種宗教特殊優待或歧視。
但是武則天執政後篤信佛、道兩教,景教不斷遭受佛教徒和道教徒的攻擊。
為了博得武則天歡心,景教徒集巨資在洛陽修建『大周頌德天樞』,景教這才能夠繼續發展。
圖5 景教文物
但是好景不常,由於各種宗教的過度發展,社會上產生了許多不事生產,無需納稅服役的宗教徒,其中又以佛教僧侶最多。
為了充實社會勞動力,防止資源過渡投向宗教,唐武宗在公元九世紀推行了一系列滅佛政策。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滅佛浪潮沖擊下景教也受到影響。
唐朝景教的發展過分依賴皇帝和貴族庇護,信奉者中除達官顯貴外隻有外來經商的胡人,沒有百姓支持的宗教就如同水上浮萍,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元氣大傷。
唐武宗施行滅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進行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景教自然也在調控之列。
缺少底層信徒的景教在滅佛浪潮後一蹶不振,直到元朝時景教才隨著西方商隊重新回到中原。
文:劉不成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