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句話形容李治做太子的過程,那一定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與『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李世民有三個嫡子,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
這三人中,李治是小弟弟,也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大哥李承乾是這樣認為的,二哥李泰是這樣認為的,父皇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的。
大哥李承乾為太子,卻不受李世民喜愛,二哥李泰為魏王,李世民卻對其寵愛有加。
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的令李泰產生了小心思。
我不就是比李承乾晚出生那麼一小會嗎,我為什麼不能做太子?所以,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就產生了。
李世民的寵愛李泰,不僅僅使李泰產生了小心思,還使很多大小官員也產生了小心思,一些政治投機者紛紛投入李泰麾下,李泰對之也來者不拒。
這可嚇壞了李世民,趕忙出來澄清,自己沒有廢太子之心,李承乾永遠是太子,李泰永遠是魏王,都不要有小心思。
但是,奪嫡的火車已經在軌道上高速行駛,根本剎不住車。
李世民的澄清反而使奪嫡之爭,越演越烈。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李世民的態度搖擺不定,一會安撫太子,一會又寵愛魏王的。
要知道,李世民就是次子,最後靠發動政變,奪得皇位的,而長子李建成則成了李世民的劍下亡魂。
所以,身為太子的李承乾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
即便李泰不敢發動政變,砍殺自己,李世民不寵愛自己,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也不行啊。
所以,李泰使用了一個昏招,想要同李世民一樣,發動政變,奪得皇位,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政變失敗,太子之位被廢。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太子李承乾被搬倒,最開心的一定是李泰,李泰認為,李承乾倒了,太子之位定然就是自己的了。
不光李泰這樣認為,就連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的。
於是,李泰向太子之位發起進攻。
李泰如此著急,自然惹得李世民不高興,而更不高興的卻另有其人,他們就是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手握重權的功臣集團。
因為,在李承乾、李泰的太子之爭中,這些人都是力保李承乾的,倘若那一日,李泰成為了皇帝,這些人輕則回家養老,重則性命不保。
所以,這些人紛紛抗議李泰做太子,而力保李治為太子,李治此時方被推上政治的舞臺。
此時的太子之爭,由李承乾與李泰,轉變為了李泰與李治。
最後李世民權衡利弊,選擇了李治為儲君。
李世民也有他的考慮,而主要原因有二:
綜上,最後李世民選擇了李治作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