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稱帝15年,82歲把江山還李唐後沒了權力,為何無人動她?《網路歷史》

古今中外,政變大多伴隨有流血,及清洗政敵收場;不流血,無法改變局面,不清洗政敵,極有可能在未來被反撲。

這成為共識的真理,在武則天身上卻失靈了。

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篡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史稱武周。

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亦是最後一位女皇帝,共在位15年。

705年1月,張之柬聯合聯合桓彥范、敬暉等人,趁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趕武則天下臺,扶李顯復位。

奇怪的是,下臺後的武則天,並未被清算,還坐回了太後的位子,安靜的養老。

一,宗族社會女人做主的尷尬

封建時代,男做主,女做輔,早已刻印在國人骨子裡,宗族要傳承香火,必須由男丁來,這是那時候的社會共識。

而武則天是女人,登基做皇帝後,她的繼承人問題就很尷尬了。

古代女人有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這類比喻。

武則天嫁到李家後,是李家的人了,生下的兒女也是姓李的,跟武家毫無瓜葛了,但問題真是這樣就好了。

武則天當初既然篡了李家皇位,並且改國號為周,那就說明她仍然在乎武家女兒這個身份。

所以,在繼承人問題上,武則天很尷尬,她姓武,既想立武家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為繼承人,但又覺得他們與自己不夠血濃於水,最後去問狄仁傑。

狄仁傑幫她分析:『一邊是侄子,雖然姓武;一邊是親生兒子,雖然姓李,毫無疑問,親生兒子比侄子親』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聖歷元年: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後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後意未決。

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後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太帝以二子托陛下。

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民間都知道,親媽肯定是把家產留給兒女,而不是給娘家兄弟的侄子女。

武則天聽完狄仁傑的分析,覺得有道理,所以心內定了李顯為繼承人。

要破解這個尷尬也有個辦法,那就是立女兒為繼承人,並定下規矩世世代代繼承人均為女兒,那才行。

但是武則天也不能免俗,她的觀念也是隻有男丁才能傳承宗族社稷。

二,年齡決定忠誠

67歲武則天才登基稱帝,15年後,她都82歲了,這個年齡在封建社會,已經算是超高齡長壽了,隨時都會死去的那種。

而且,還生病躺在床上,我們都知道,老人身體機能衰弱無比,一旦生病,很難很難痊愈。

所以,神龍政變後,忠於女帝的確實不多了,而且大家不知道女帝什麼時候掛掉,新上位的皇帝會怎麼對待支持女帝的人。

因此,大家都不再為了武則天而與新皇帝李顯對立,原因就是她太老了,要是年輕個幾十歲,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同樣,也是因為武則天太老了,政變參與者都對她放心得很,他們打心裡就不認為一個半邊身子埋進棺材的老太婆,能對他們政治反撲。

因此,武則天能安祥的遞交政權,靜靜的老死,而不是被政變者一刀砍死。

三,政變者的手段不夠狠辣

張之柬他們發動政變,歸根結底是忠於李唐皇室,他們扶立的李顯,本來就是當過皇帝,後來又被親媽武則天趕下臺的儲君。

恢復李唐皇室後,張之柬他們隻是清洗了武則天提拔的酷吏,以及弄臣張易之、張昌宗等張氏兄弟,並未對武則天的外戚勢力進行清洗。

武則天的娘家人被放過後不久,武三思要掌握權力,先是染指了上官婉兒,後通過上官婉兒引薦,又跟韋皇後勾搭成奸,匪夷所思的是,皇帝李顯竟然幫他倆的茍合放風。

武三思通過睡韋皇後,得到了左右朝堂的能力,張之柬等參與政變者,個個被反撲而慘死。

『翌日,三思因韋後潛入宮中,反易國政,數日而彥范等皆失柄,所斥去者悉還』——《新唐書》

連外戚勢力都未能清洗,想想看,政變者們又怎麼能狠下心一刀剁了武則天呢?

況且,李顯與武則天是親生母子關系,政變者們扶持了她的兒子,想讓她兒子殺了親生母親嗎?

這等滅絕人倫的弒母上位,根本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算他們真的殺了武則天,上位後的李顯能放過他們嗎?因此,武則天能安詳體面的離世。

總結,沒人動武則天一是因為她年事已高,動不動都意義不大;二是繼位者是她親生兒子李顯,與她非生死政敵;三是政變者不夠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