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千百年歷史的篇章,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各式各樣的制度。
從政治上的開化,到文化上的專制,不同時代都帶著不同的新元素迎面走來。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很多源遠流長的例子,這些例子或許一直散發著智慧的餘香,又或許在不同的背景下,發出明暗不同的光芒。
今天我們就眾多制度中,選出府兵制,來為大家進行進一步的講解。
誕生於北魏的府兵制,我們通常會說它是民族融合下的政治產物,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戶們的生產積極性,然後順帶著帶動當時農業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從而保證百姓生活的穩定,將根枝龐大的系統維護在相對穩定的空間內。
稍微簡單地介紹一下,府兵制主要就是充分利用當下的人口資源,以兵農合一為主要的宗旨,農民們在農忙時就忙著農作生產,農業空白期就由相關的部門組織開展相對應的軍事作戰訓練,必要的時候以此充足兵力。
來進一步提高軍隊的總體戰鬥力,服務於之後的政治需要,保障國家的統一安定。
歷史上關於府兵制的記載其實並不是很多,大概的背景如是說道:
『 此外六人。
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
當時榮盛,莫與為比,……右十二大將軍,又各統開府二人。
每一開府領一軍兵,是為二十四軍』。
整個府兵制的初步的體系得以形成,後來的模式即使是略有變化,但是總體上還是沒有偏離這個基本的方向,等級制度上的森嚴成為維系制度穩健的關鍵因素。
後人對此制度的評價很高,甚至不少人將其看成是中國古代眾多制度中的『扛把子』,該制度很容易讓人想到隨機應變這個詞,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可伸縮性達到了一個讓後人連連稱贊的程度。
提到北魏軍制,可能大多數朋友們想到的就是高中時學過的《木蘭詩》,木蘭在正式替父從軍之前,進行了很多的準備工作,不僅在市集上進行采購裝備,還開始扮成了男裝,當時木蘭的心境也在詩中袒露無疑,這首詩一度被百姓傳送。
朗朗上口的語句中一方面歌頌著木蘭替父從軍的勇敢與卓絕,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當初第一次學這首詞的時候,可能隻是知道木蘭男扮女裝的義無反顧,很多年後回頭再讀這首詞時,開始結合當時的大背景來看,木蘭可能更多的時候,都是被逼無奈吧!
有不少對此制度感興趣的朋友們都表示,為什麼曾經能夠征服天下的府兵制,到了盛唐為何就成雞肋一般的存在,生命力為何會大不如從前,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推遲而越來越好麼?
為何開始處於一個下坡的階段嘞?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帶領下,唐朝一度達到了一個較為鼎盛的狀態,在李世民統治期間,他廣開言路聽取賢臣的建議,積極的去招募人才,官場清明,為江山百姓創造了一個相對和諧的社會大環境。
我們都很清楚李世民不僅是一代帝王,而且還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他依靠著北魏創立起來的府兵制實現了自己統一的大業,也讓府兵制在眾多制度中脫穎而出,可以確定的是,李世民對於府兵制是有特殊情感的。
但是到了唐玄宗統治時期,府兵制的魅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後也隻能是在折沖諸府無兵可交的境地裡選擇退出舞臺。
我們認為有大一部分原因是離不開楊堅的改革,楊堅在對於府兵制的改革中,突出強調了府兵制兵農合一的特點,之前北魏的府兵制中規定農民是需要自備武器的,能夠自備武裝兵役的農夫基本上都是歸屬富農,武器的價格都是不低的,普通或者是貧寒的下等階級是沒有能力配備武器的。
對於中央政府來說,如果能利用好富農的經濟資源,就可以在軍備采購上省下一大筆錢,避免出現府庫空虛的情況發生。
另外楊堅時期創新性的將府兵制和均田制連接在了一起,府兵不再隻局限於職業軍人,雖然在兵農合一之下更有利於休養生息,但是卻又為之後的發展埋下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對於這點,也隻能說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超過一定的平衡限度,就容易失重紊亂,到了一定的時機,所有積攢下來的隱患就會全面的爆發。
然後到了唐朝的時候,經歷過長時間的調整之後,社會還算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中。
『自高宗,武後時 ,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衛不能,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
翻譯過來就是,在高宗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就經常就會出現士兵逃亡的情況,士兵不再處於一個逆來順受的狀態,反而是開始走向了抗爭,他們開始很清楚的感知到,反正左右都是折磨,不如就姑且一試,講不好就瞎貓碰上死耗子就意外成功了。
兵役大大挫傷了軍隊的士氣,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而怨意深重。
對於軍隊的正向建設是非常的不利的,這也成為府兵制後來衰落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並且當均田制和府兵制處於共生的狀態時,就已經有點自亂陣腳了,它們其中只要有一個制度陷於不義之中,那麼另一個必然會被殃及,可能在靈活性上就比較僵硬了,在變通性上就顯得相對弱勢,我們在這裡無妨將其看成是捆綁效應作用的結果。
另外我們一般總會把府兵制和募兵制放在一起談論,府兵制是農戶自己拿錢來維持兵制,而募兵制是國家出錢去雇傭招募府兵。
用歷史上的原話來介紹府兵制,就是這樣的:
『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鮮』
這些士兵是需要國家財政付工資的,都是需要按照規定好的規矩來遵守運行的。
不用說我們都能感受到百姓對府兵制的不滿,農戶本來就沒有什麼錢,還要從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很大的部分來服務國家,畢竟人都是自私的,能夠把自己全部奉獻給國家的畢竟還是少數,大家都是要過日子生計的,繁重的兵役時常壓得百姓們喘不過氣來,國家陷入了很深的危機之中,也是在預料之內的。
府兵制後來被募兵制取代也肯定是時代必然,百姓們認可的制度必然會是能符合他們切身利益的。
唐朝中後期的割據局面一度威脅中央的統治,在節度使的控制之下,社會局勢一度陷入低迷。
我們在歷史的研究中,一直都倡導要站在多元的角度去看,一個制度是否可以在一個時代取得一定的地位,主要還是要看當時百姓以及統治者的實際的需求來判斷。
在歷史的雲煙中,我們決然不能這麼的片面。
府兵制有利有弊,它從北魏大佬一般的存在墜落到盛唐的雞肋,決然不會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