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太極宮北宮門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射殺,史稱玄武門之變。
此次事件發生以後,李淵不得已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在兩個月後禪讓皇位給李世民。
對於這段歷史,古往今來的史學家們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
雖然部分史學家認為李世民殺兄之舉並不妥當,但更多的人對於李世民的選擇卻是支持理解、同情乃至贊賞的態度。
究其根本原因,完全是當時李世民功高蓋主,而李建成心中有所忌憚,讓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為強』。
可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真的會有如此不堪,竟然在自己宮門面前被射殺?
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而甘肅挖出的一碑文,其內容顛覆歷史的同時,也讓學者們理解:難怪李世民能夠較為輕易地殺死李建成。
矛盾與疑點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正是因為在皇宮附近,所以李建成並沒有太多防備,才讓李世民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成功。
可事實上,就當時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間的關系來看,三人已經處於水火不容的狀態。
即便是李淵,也已經壓制不住三人之間的矛盾。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在玄武門之中,即便是像後來宋朝年間最大奇案
『燭影斧聲』,也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性。
因此,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防備心,絕對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
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治通鑒》
卻記載顯示,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曾經派遣800親兵潛入宮中。
要知道這可是800人,而不是8個人,就這樣大搖大擺進入皇宮之中,難道就不會被任何人察覺發現?
一旦漏出了一丁點馬腳,李建成完全可以派人離開皇宮搬救兵,等到自己的士兵趕到皇宮,即便不是將李世民甕中捉鱉,兩人之間究竟孰勝孰負,誰也無法預料。
然而事實已經發生,不少史學家一直難以理解,秦王李世民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事情發生以後,史書記載,東宮與齊王府兩邊共計4000士兵在薛萬徹的帶領下,曾經想要直撲玄武門,試圖救下李建成。
不過,隻因為在玄武門前被阻礙,導致尉遲恭拿出李建成的人頭以及李淵的聖旨以後,這些士兵才不得不認清現實。
試問,李世民的800名士兵能夠大搖大擺地進入玄武門中,並提前設下埋伏等待李建成上鉤,那麼李建成的士兵為何會被攔下?
倘若這4000人能夠及時趕到現場,情況是否會不一樣?
對此,史學家們一直難以找到答案。
常何碑文不過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以後,就會發現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負責鎮守玄武門的人究竟是誰,在此次事件之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史學家們之所以無法給出解答,主要原因也在於沒有史料記錄玄武門守將的參與。
好在上個世紀20年代甘肅敦煌藏經洞中出土的大量文書中,人們終於從一處手抄版的
《常何墓碑》
中找到了答案。
根據墓碑記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意思也就是說,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常何成功升任北門將軍,也就是我們所了解到的玄武門將軍。
而李世民想要提前做好準備,自然少不了與這個將軍溝通聯系。
盡管具體信息沒有描述,但《墓碑》記載玄武門事變發生以後,常何從一名小小的車騎都尉,直接升級到左武衛大將軍。
可以說,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的功勞,也沒有任何世家大族作為背景的常何想要攀爬到這個位置,根本就不現實。
由此可見,正是在常何的縱容下,李世民提前設下埋伏。
等到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救兵趕來之時,也正是常何假借皇宮重地的名義,為李世民爭取了時間。
最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取得成功,貞觀之治從此展開。
那麼為什麼絕大多數史學家都對此次玄武門之變表示肯定與贊賞呢?
相較於歷史上諸多殺兄奪位的事跡而言,為何李世民能夠成為例外?
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二人,矛盾早就已經擺在了明面上。
而李世民最終能夠將爭端控制在一城之內解決,沒有波及到雙方勢力中將領與士兵的廝殺,甚至影響到國家與人民,這就值得肯定。
更何況,此後的貞觀之治也證明,李世民絕對是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