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興』時,唐朝再度強盛,為何還是走向滅亡呢?《網路歷史》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

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將唐朝國力推向頂峰。

不過,同樣是在唐玄宗在位期間,安史之亂的爆發,一下子將唐朝從巔峰拉入谷底。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

當然,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又出現了『元和中興』的局面,也即唐朝再度強盛。

元和中興是指唐朝唐憲宗在位時因治國有方,促使唐朝一度回到正軌的時代,視為中興之局。

那麼,問題來了,『元和中興』時,唐朝再度強盛,為何還是走向滅亡呢?

首先,元和《806年- 820年》,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

唐憲宗在位期間唐朝出現短暫的一統,史稱『元和中興』。

對於元和中興的局面形成,自然要歸功於唐憲宗李純這位皇帝了。

元和元年《806年》,李純剛剛即位,西川節度使劉辟就進行叛亂。

在此背景下,李純繼位後剛明果斷,能用忠謀,力圖削平藩鎮割據。

在位初期,李純任用杜黃裳、裴度、李絳相繼為相。

在賢臣良將的輔佐下,唐朝得以平定了四川節使度劉辟、鎮海節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鎮,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並且使藩鎮相繼降服,歸順朝廷。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自安史之亂後爆發的藩鎮叛亂問題,在唐憲宗李純在位時期得到全面的平定。

一定程度上,如果唐太宗李世民能夠看到這樣的局面,無疑會感到欣慰的。

同時,唐憲宗李純這位皇帝在位時,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收入。

並且,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

所以,自廣德《唐代宗》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結束,史稱『元和中興』。

可是元和中興依然無法阻擋唐朝滅亡的歷史進程。

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李純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

任用奸臣皇甫鎛而罷免賢相裴度,導致朝政再次走向混亂。

一定程度上,唐憲宗李純和唐玄宗李隆基比較相似,在取得一定成績後就開始放縱自己。

正所謂『行百裡者半九十』,在事業還沒成功之前,無論你付出了多少辛酸勞動,都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

因此,唐憲宗李純停下自己的腳步,顯然會讓元和中興開創的局面曇花一現,無法長久地持續下去。

另一方面,就唐憲宗李純這位皇帝,雖然平定了藩鎮的叛亂,但是,藩鎮割據的基本格局,卻沒有因此而發生本質上的改變。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唐憲宗雖然平定部分藩鎮的叛亂,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據的根源。

唐憲宗死後,各藩鎮重又變亂或不稟朝命,且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也即不僅藩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也繼續沿襲下去了。

唐朝中後期,宦官們與藩鎮節度使們一樣尾大不掉了。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王守澄指使宦官陳弘志將唐憲宗這位皇帝悶死在中和殿。

自唐憲宗之後,唐朝皇帝皆為宦官擁立,朝政日益混亂,終至亡國。

最後,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因皇位繼承問題,宦官內常侍陳弘志和王守澄合謀毒死唐憲宗,唐憲宗死,唐穆宗繼位。

唐穆宗李恒這位皇帝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

而且,唐穆宗李恒所任宰相蕭俛、段文昌缺乏遠見,認為藩鎮已平,應當消兵。

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躲藏軍士紛紛歸附三鎮。

綜上,元和中興雖然確實讓唐朝再度強盛,但是,這種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的強盛,終究隻能是回光返照。

在唐憲宗李純這位皇帝去世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問題持續困擾著唐朝朝廷。

終於,公元878年爆發的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根基,到了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正式走向滅亡。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