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深受李世民寵愛,並且早就被立為太子,為何還要謀反呢?《網路歷史》

唐朝初期,通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先是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然後被李淵立為太子,不久之後,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正式即位,是為唐太宗。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

但是,不管怎樣,玄武門之變,都是一場謀反行為。

並且,讓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他最寵愛的兒子李承乾,居然也想造反。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年僅8歲的李承乾就早早被立為太子了。

但是,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意圖造反,以失敗而告終。

那麼,問題來了,李承乾深受李世民寵愛,並且早就被立為太子,為何還要謀反呢?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同年十月,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

史書記載李承乾聰慧機敏,仁孝純深,所以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

並且,李承乾的母親是長孫皇後,舅舅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這都讓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非常牢固。

基於此,李承乾只要不犯什麼大錯,那麼,這大唐江山,遲早有一天就是他的。

可是,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對此,在筆者看來,太子李承乾之所以選擇謀反,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李承乾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叛逆起來,而因為患上了足疾,更導致李承乾的性格比較敏感,也即容易多想,尤其是把很多事情往壞的方面想。

在此基礎上,不僅李世民對他十分嚴厲,李承乾的老師,同樣對他屢次批評,這顯然加劇了李承乾性格上的叛逆和敏感,成為其選擇謀反的原因。

舉例來說,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李承乾蓋了一個房子,結果他的老師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

再比如李承乾和宦官玩樂,於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秦二世被認為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君主。

因此,將李承乾比作秦二世胡亥,實在是批評過重了。

不過,在於志寧等大臣看來,李世民可以對魏征虛心納諫,你李承乾也應該學習你的父親。

但是,實際上,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李世民的層次。

所以,這些批評,尤其是過度的批評,促使李承乾的性格更加叛逆,也即你越讓我怎麼樣,我就偏不怎麼樣。

除了太子老師們的批評,李世民對於李承乾也是非常嚴厲的。

比如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

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

因為這件事情,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間產生了隔閡,也即後者認為這是疼愛他的表現,而前者顯然不這麼認為。

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其他兒子的寵愛,促使李承乾的心理失衡,也即認為這是要廢立太子的前奏。

但是,實際上,在李承乾造反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廢立太子的打算。

其中,就,唐太宗第四子李泰,因為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自然也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

對於李世民來說,雖然寵愛李承乾,但是,對於其他聰明的兒子,自然也不會忽視的。

最後,不過,正是因為李世民的種種溺愛,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也即李泰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李世民可能要廢立太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錯覺不僅李泰產生了,太子李承乾也產生了,這讓本來就敏感、叛逆的李承乾非常緊張。

在古代歷史上,太子一旦被廢,不僅會受到冷遇,甚至會受到新任太子的逼迫。

基於此,李承乾自然要竭力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於是,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

當然,李承乾畢竟不是當年的秦王李世民,沒有那麼強大的手下和至高的威望,其謀反行為,自然很快就敗露了。

此外,在筆者看來,李承乾之所以造反,很可能也是受到了玄武門之變的影響,因為一個成功的案例就在之前發生了,這促使他也選擇放手一搏。

值得注意的是,在謀反失敗,李承乾原本應該被處死,不過,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李承乾被流放黔州,僥幸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