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聽過,或者有人沒有聽過,但是凌煙閣卻是唐朝時期,所有大臣都想進去的地方!李賀就有一首詩《南園十三首》寫的就是關於凌煙閣。
詩雲: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
對於凌煙閣的建立李世民有自己的理念和規則:
那就是這個名單既要涵蓋大多數的功臣,又不能辜負跟著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夥計,還要兼顧那些為國出力不是自己心腹的人。
依據這個原則,李世民將凌煙閣分為三層,閣中分為: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李世民是個相當高明的政治家,修建凌煙閣也不隻是單純的表彰功臣,所以在排名上就會顯得越發謹慎。
而入選的人也得排查再排查。
凌煙閣二十四人裡面的長孫無忌、柴紹、高士廉、劉弘基等要麼是李家的『自己人』,要麼就是德高望重的老牌貴族;剩下的李靖、侯君集、段志玄等則靠的是戰場上的軍功和威望;在剩下的一批,則是謀士文臣,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人。
李世民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人生的轉折點,也就是在這玄武門,他除去了李建成、李元吉;這才有了之後的貞觀之治。
那麼對於李世民來說,在玄武門之變中起到重要作用且是自己人的長孫無忌無疑就是李世民自己最信任的人;還有一箭消滅李元吉的尉遲恭,無疑是跟全天下的人表明了態度,我隻忠心於李世民。
那麼,秦瓊到底有沒有參與玄武門事件呢?
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
在《舊唐書》中明確表示秦瓊是參與了部分活動的;而《新唐書》《資治通鑒》中雖然沒有提到秦瓊,卻也沒有否定秦瓊事後所得到的封賞。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猜想,秦瓊應當是參與了當時的玄武門事件,但是參與的卻不是核心的部分,所以封賞就沒有其他核心參與者的厚重。
凌煙閣在李世民時期隻確立了二十四人。
但唐朝猛將如雲,卻也不是誰都能夠進入凌煙閣,秦瓊雖然排名靠後,卻也是好歹進了凌煙閣。
好比以一當十的李道宗、打得高句麗落花流水的契芯何力都沒能夠混個排名。
所以凌煙閣不是那麼好進去的,要麼你是開國元勛,元老功臣;要麼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信,玄武門的核心參與者;最後再不濟,也得在貞觀之治裡有著特殊的貢獻。
而秦瓊沒能夠成為玄武門之變的核心參與者,且因戎馬一生,為李家拋頭顱灑熱血早已疲憊了身軀,所以沒能在貞觀時期披甲上陣的秦瓊,對比其他人,能夠進入凌煙閣似乎也就不必太在乎排名了。
剩餘的其他人是怎麼排名的?
李世民是選了又選,終於決定了二十四人的人選,那麼最後剩下的就隻是排名問題。
其實李世民壓根就沒糾結這個問題,糾結排名不是太傻了嗎!
既然需要排名,那麼就按照官職大小來排名就行了。
有了安排這個排名也就明朗了。
還活著的人就按照如今的最高官職排序,已經過世的就按照追封的官位排名。
如果官職一樣,沒辦法,隻能以死者為大;例如排名三四的杜如晦和魏征的官職都是司空,但是他們兩個人走得早,排名就得在同樣是司空的房玄齡前面。
而秦瓊去世時的職務是左武衛大將軍,權力雖然不小,但是品級劃分並不高,再怎麼排名也隻能排在最後一個位置。
雖然秦瓊排名在最後,但是也是上了功臣榮耀名單。
且秦瓊說過:『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鬥二百餘陣,屢受重傷,前前後後流的血能都有幾斛多,怎麼會不生病呢!』
所以貞觀之治中,大多戰事,秦瓊都是躺平在家休養,慢慢退出權力和政治中心,安心當一個皇城大將軍。
雖然官職不高,卻也不能說秦瓊的生活不好;最起碼百年後演義裡的他還能夠繼續的金戈鐵馬!
凌煙閣全部二十四人如下:
趙國公長孫無忌、涼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萊國成公杜如晦、鄭國文貞公魏征、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潞國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謹、盧國公程知節、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勣、胡國公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