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宦官,為何唐朝宦官敢廢立皇帝,明朝宦官卻不敢呢?《網路歷史》

宦官,也稱太監、內官、內侍、中涓、中貴人。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原則是不得參與朝政的,但是,因為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朝政的情況。

說到歷史上的著名宦官,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明朝時期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

誠然,對於明朝時期的宦官,也曾權傾朝野,在勢力上甚至可以壓制明朝大臣,但是,明朝宦官往往不能左右皇帝的廢立,比如崇禎皇帝即位後,就可以輕松除掉魏忠賢。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唐朝中後期,一些頗有權勢的宦官,反而可以廢立皇帝,比如唐穆宗之後,唐朝還有9位皇帝,其中,除唐敬宗、唐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

唐敬宗雖不是宦官擁立,但卻死於宦官之手。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宦官,為何唐朝宦官敢廢立皇帝,明朝宦官卻不敢呢?

在唐朝前中期,宦官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比如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在位時,幾乎沒有宦官可以幹涉朝政。

但是,自唐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

唐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唐敬宗、唐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

唐敬宗雖不是宦官擁立,但卻死於宦官之手。

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明朝歷史上的著名宦官,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更多的是依附於皇帝,而不能左右皇帝的廢立。

對此,在筆者看來,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主要就是唐朝宦官掌握了禁軍,而明朝宦官則沒有這一權力。

在明朝時期,禁軍分為守備京師的京營及衛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衛親軍。

京營不隻負責守備京師,主要分為三大營,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對於明朝的禁軍來說,在朱元璋設立之初,是直屬於皇帝的。

雖然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禁軍逐漸受到兵部的節制,也即由文官來掌握了。

但是,不管是武將還是文官,至少說明明朝禁軍不是由宦官所掌握的。

比如明朝後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雖然可以通過東廠、錦衣衛來排斥異己,陷害忠良,但是,因為禁軍不在魏忠賢手中,所以,在崇禎皇帝即位後,魏忠賢根本沒有反抗的實力,最終自縊而亡。

相對於明朝宦官,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因為執掌了禁軍,因此可以廢立皇帝。

唐朝時期,神策軍原為西北的戍邊軍隊,後進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軍,負責保衛京師和宿衛宮廷以及行征伐事,為唐朝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軍事力量。

在唐朝中後期,神策軍作為禁軍時,原本是由武將所執掌的。

然而建中年間爆發的『涇原兵變』改變了神策軍的命運。

建中四年《783年》,原鳳翔節度使朱泚發動叛亂,長安失陷。

經歷這一變故,改變唐德宗這位皇帝的觀念。

在出逃過程中,皇帝的威儀蕩然無存,文臣武將或逃或降,隻有宦官忠心地環伺左右。

並且,在唐德宗出逃的時候,也是神策軍及時救駕,才確保了唐德宗的安全。

於是,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任命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至此,宦官執掌神策軍這一禁軍,逐漸成為唐朝後期的慣例了。

正是因為掌握了唐朝神策軍,也即禁軍這一支力量,宦官可以廢立皇帝,也即扶持他們心目中的皇室成員來登基稱帝,從而繼續執掌唐朝大權。

最後,在唐朝後期,也不是沒有皇帝進行反抗。

比如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歲的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註策劃誅殺宦官,從而發動了『甘露之變』。

雖然唐文宗做了比較周密的部署,不過,因為宦官頭目仇士良提前發覺,所以後者立即率領禁軍發難,結果將多位朝廷大臣誅殺。

在『甘露之變』,唐文宗被宦官軟禁。

唐朝朝廷幾乎被宦官所把持,皇帝如同傀儡,朝廷宰相更是噤若寒蟬。

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這在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無疑是非常罕見的情況。

此外,相對於明朝宦官,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廢立皇帝,甚至除掉皇帝,也是因為唐朝藩鎮林立,各地的藩鎮已經和皇帝不是一條心了,如果唐朝皇帝可以得到藩鎮的支持,宦官自然不敢做出如此謀反的行為。

正是因為藩鎮割據,唐朝皇帝反而需要依賴宦官,畢竟宦官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像武將一樣篡位。

但是,在明朝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卻不存在藩鎮割據的情況,這也是宦官不敢太過放肆的原因之一,因為一旦越過了界線,皇帝完全可以召集各地的武將討伐宦官,更何況明朝宦官還不掌握禁軍,也就更不敢和皇帝站到對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