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改變唐朝歷史走向的一天,因為這一天爆發了玄武門之變。
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可是,執掌東宮的李建成,卻並不知道這一消息。
於是,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殞命。
在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後,雖然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一度率軍反擊,可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殺,這些將士最終四處潰散。
在此背景下,李建成原先的四大心腹,自然被迫歸降了秦王李世民。
那麼,問題來了,在李世民登基稱帝後,李建成的四位心腹分別是什麼結局呢?
魏征
首先,就魏征來說,也被稱為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
早在隋朝末年,魏征曾跟隨李密起兵。
唐朝建立後,魏征歸降李淵,被授予太子洗馬,從而開始輔佐太子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前,魏征積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可是,這依然沒有幫助李建成笑到最後。
當然,李世民登基稱帝後,也沒有對李建成的手下趕盡殺絕。
在此背景下,魏征得以在唐太宗麾下獲得重用。
貞觀年間,魏征遷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並因為敢於直言勸諫,所以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也即在唐朝初期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原先太子李建成的手下也有人上榜。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魏徵去世,追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
魏征剛剛去世的時候,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後,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
因為這件事情,李世民對於魏征有所懷疑,於是下旨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甚至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這場戰役唐朝損失慘重。
對此,李世民如果魏征在的話,一定可以勸阻自己親自征討高句麗。
因此,李世民又為魏征重立墓碑。
王珪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扶風郿《今陜西眉縣》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
至於唐初四大名相的另外三人,分別是房玄齡、杜如晦、魏征。
隋朝時期,王珪一開始擔任太常治禮郎等官職。
唐朝建立後,王珪歷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但是,在玄武門之變爆發之前,王珪就因為楊文幹事件被流放嶲州。
因此,等到秦王李世民發動致命一擊的時候,王珪遠在千裡之外,根本無法幫助李建成。
李世民登基稱帝後,王珪被征召回朝,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等官職,並被唐太宗封為永寧郡公。
貞觀十三年,王珪這位唐朝初期的重臣病逝,唐太宗追贈吏部尚書,予謚號為懿。
薛萬徹
同樣是李建成的心腹,相對於文臣定位的魏征、王珪,薛萬徹則是一位武將。
薛萬徹《?-653年》,唐朝名將,漢族,唐朝京兆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原籍敦煌《今屬甘肅》。
早在隋朝初期,薛萬徹就成為一位武將了。
歸降唐朝後,薛萬徹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賞識,成為李建成的四大心腹之一。
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率東宮兵馬力戰,甚至反撲秦王府,讓李世民都感到緊張。
當然,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拿出了李建成的首級,這才迫使薛萬徹等人四處潰散。
後來,唐太宗賞識其武勇,薛萬徹得以繼續為唐朝效力。
不過,雖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薛萬徹因為參與謀立荊王李元景為帝,被長孫無忌所殺。
對於古代歷史上的武將,一旦參與到皇位之爭,往往都不會有好下場,也即相對於文臣,手握兵權的武將,往往沒有回旋的餘地,更容易遭到猜忌,乃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
馮立
馮立,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也。
在隋末唐初之際,馮立不僅武功了得,還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這更加獲得了太子李建成的器重。
在唐朝初期,因為李建成的賞識,馮立擔任東宮翊衛車騎將軍。
玄武門之變爆發時,和薛萬徹一樣,馮立也曾率軍攻打玄武門。
等到李世民登基稱帝後,馮立參與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最後,馮立被李世民任命為廣州都督,最終在廣州都督的任上病逝,也即獲得了善終的結局。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相對於薛萬徹,馮立雖然建立的功業不如前者,但是,薛萬徹最終被長孫無忌所殺,而相對低調的馮立,反而遠離唐朝皇位的是非,從而得以善終。
總的來說,在玄武門之變後,對於李建成麾下的四大心腹,三人都獲得了善終的結局,隻有薛萬徹的情況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