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權謀:安祿山主動挑釁太子,李林甫楊國忠境遇尷尬。《網路歷史》

唐玄宗,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他奪得帝位之後,開創了『開元盛世』,為大唐帝國的延續建立了不朽功勛。

但到了唐玄宗晚年,他也和許多年老帝王一樣,有了一個最大的心病,那就是害怕自己的兒子會搶班奪權。

由於太子李亨最終政變成功,從他老子唐玄宗手裡奪得皇位,所以傳統史書在寫唐玄宗的時候,總會把他描繪成一個老糊塗。

誰都知道楊國忠是大奸臣,就唐玄宗不知道;誰都知道信任安祿山肯定會弄出亂子,就唐玄宗不知道;誰都知道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是帝國的柱石之臣,就唐玄宗不知道。

正因為唐玄宗一再胡折騰,所以帝國很快被他的『迷之微操』帶到了生死邊緣,在這個危急關頭,唐肅宗力挽狂瀾,把唐玄宗變成太上皇,開始了中興大唐的使命。

其實,如果拋開這些雲遮霧罩的細節,隻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我們自然會發現唐玄宗晚年的行為,都是按牌理出牌的。

我們都不用說前面幾個朝代的事,單說唐朝就可以。

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是亂世中拼殺出來的梟雄,但他的三個兒子分成兩派,殺得血流成河。

李淵最終也沒能逃脫厄運,他被兒子搶班奪權了。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

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

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

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文治武功樣樣了得,但他的太子李承乾磨刀霍霍,一直想著武力奪權,最終被李世民打敗。

廢承乾為庶人,徙黔州;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咸伏誅。

唐中宗李顯雖然掣肘頗多,但他復辟唐朝同樣有功,而他的太子李重俊率軍殺入皇宮,差點武力奪權成功。

隻不過在最後時刻,李顯指揮軍隊把李重俊給滅了。

帝據檻呼多祚等所將千騎,謂曰:”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

“於是千騎王歡喜等倒戈,斬多祚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於樓下,餘黨遂潰散。

李旦登基之後,雖然與皇太子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玄宗》之間表現得父慈子孝,但有一個無可爭議的客觀事實是:李旦最終還是提前退休,將皇位交給了實力強大的李隆基。

八月庚子,帝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唐玄宗之前一共隻有五位皇帝,卻有四位大唐皇帝受到了強勢太子的挑戰和威脅。

在這其中,唐太宗和唐中宗打敗了搶班奪權的太子;唐高祖和唐睿宗都被太子搶班奪權了。

在皇帝和太子矛盾如此尖銳的背景下,已經年邁的唐玄宗自然會牢記教訓,否則他也擔心自己會被太子搶班奪權。

出於這個原因,唐玄宗一直猜忌太子,從未有一日安寧。

唐玄宗立的第一個太子是李瑛,但李瑛最終被他親手幹掉了。

使中官宣詔於宮中,並廢為庶人,鏽配流,俄賜死於城東驛。

李瑛倒臺之後,李亨成為第二任太子,但唐玄宗依然像防賊一樣防著他。

唐玄宗重用安祿山,隻是為了防止太子搶班奪權,因為安祿山存在,太子就不敢隨便搶班奪權。

而如果安祿山的力量用於造反,自然也是不足的,但在關鍵時刻,安祿山作為守護大唐皇帝的一股力量,顯然是足夠的,這一點我在前幾天的文章中分析過,不再贅述。

作為唐玄宗佈局中最重要的一顆棋子,安祿山顯然知道自己的使命,否則他也坐不到那個位置上。

唐玄宗與太子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他與太子存在競爭關系;另一方面,太子又是他最親近、最希望培養成合格接班人的親人。

如果是單純的競爭關系,唐玄宗直接打壓、甚至殺了太子都可以;如果單純的親近關系,唐玄宗全力培養他可以了。

問題是,當這兩種關系夾雜在一起時,那就是最難處理的局面。

太子勢弱皇帝會擔心,太子勢強皇帝會害怕,想讓太子勢力處於不強不弱的微妙狀態,說起來不算難,但操作起來實在是太難了。

歷史上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關系難以處理,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也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唐玄宗希望太子與關中三大軍區保持親密的關系,所以太子一直在關中三大軍區身兼高級職務。

但另一方面,唐玄宗又害怕太子與關中三大軍區走得太近。

所以每當太子與關中三大軍區的高級將領關系不清不白時,軍區將領就會深陷死局。

黃甫惟明因此而死,王忠嗣也是因此不得善終。

安祿山一直明白自己在這盤棋局中的地位,所以他一再公然拒絕對太子表示友好。

安祿山曾堂而皇之地說:我是胡人,不知道太子是幹什麼的。

唐玄宗說:我百年之後,太子就是皇帝了。

安祿山說:我隻知道皇帝,從來不知道還有太子,真是罪該萬死。

左右讓安祿山拜,安祿山才拜了太子。

祿山陽為愚不敏蓋其奸,承間奏曰:『臣生蕃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天子以為誠,憐之。

令見皇太子,不拜。

左右擿語之,祿山曰:『臣不識朝廷儀,皇太子何官也?』帝曰:『吾百歲後付以位』謝曰:『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萬死』乃再拜。

對於這件事,史書的看法是安祿山在裝傻。

我贊同這種觀點,像安祿山這樣的省軍級大佬,怎麼可能不知道太子是幹什麼的?

在知道了太子是什麼之後,安祿山才在眾人的要求下,不情不願地重新拜見了太子。

這個內容記載得非常妙,它讓我聯想起《水滸傳》中李逵與晁蓋初次相見的情形。

這黑大漢直殺到江邊來,身上血濺滿身,兀自在江邊殺人。

晁蓋便挺樸刀,叫道:『不幹百姓事,休隻管傷人!』那漢那裡來聽叫喚,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

正相聚間,隻見李逵提著雙斧,從廊下走出來。

宋江便叫位道:『兄弟,那裡去?』李逵應道:『尋那廟祝,一發殺了!叵耐那廝見神見鬼,白日把鳥廟門關上!我指望拿來祭門,卻尋那廝不見!』宋江道:『你且來,先和哥哥頭領相見』李逵聽了,丟了雙斧,望著晁蓋跪了一跪,說道:『大哥,休怪鐵牛粗鹵』

李逵發瘋一樣地砍殺百姓,晁蓋讓他別亂傷人,李逵理都不理他。

後來,李逵也沒有拜見晁蓋的意思,反而打算繼續殺人。

還是宋江要求他『先和哥哥頭領相見』,李逵才丟掉雙斧『跪了一跪』,敷衍的意思很明顯,還口口聲聲說『休怪鐵牛粗鹵』。

李逵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在向宋江表白:大家都叫他晁大哥,但我心裡隻有你這個宋大哥!

話題回到安祿山,他的這種表現,隻是公開向唐玄宗表白:什麼太不太子的我不管,我隻知道我永遠都是你最忠誠的馬仔!

從這個角度來看,安祿山之於唐玄宗,又有點像李逵之於宋江。

這種局面自然是唐玄宗最希望看到的,但對於安祿山而言,這種做法顯然會讓他處於一種難以解脫的困境之中。

說一千道一萬,太子就是帝國未來的皇帝,而且從年齡的角度來看,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已經七十歲了,太子才四十四歲,他成為未來皇帝的概率實在太大。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願意扮演唐玄宗鐵桿馬仔的角色,可萬一唐玄宗突然去世,太子繼位之後,安祿山的前途一片暗淡啊!

雖說太子未必會對安祿山發動報復,畢竟安祿山手握重兵,但如果太子用鈍刀子割肉的方式收拾安祿山,他也難受啊!

除了安祿山之外,宰相也在扮演牽制太子的角色。

李林甫與太子的矛盾一直非常激烈,後來楊國忠與太子的矛盾依然非常激烈,這為楊國忠後來的橫死埋下了伏筆。

按照正常思路,宰相即使不對太子提前表忠心,也沒有理由和太子死磕,因為皇帝年事已高,太子隨時有可能繼位。

在這種背景下,帝國宰相沒事與太子死磕,那不是想找死嗎?

史書在說起李林甫這樣做的動機時,總說他一心擁戴惠妃之子,所以沒有回頭路,但這種理由顯然不足以解釋後來宰相楊國忠的所作所為。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皇帝在背後推動,一個人沒事和太子作對,除了愚蠢之外,我實在想不到更恰當的形容詞。

尤其是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裡,面對早已年過花甲的皇帝和正值壯年的太子,楊國忠的所作所為除了有皇帝在背後推動之外,我實在想不到更合理的解釋。

這樣來看,安祿山也好,李林甫和楊國忠也罷,他們都很清楚自己在棋局中的作用,但他們的前途到底在何方呢?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好回答。

一旦陷入了他們這樣的困局,解套的機會大概隻有兩個。

一、皇帝年老,太子年少,皇帝一定會死在太子之前嗎?未必。

換而言之,被迫與太子敵對的人,只要天天求神拜佛,祈求皇帝長命百歲就行。

比如說唐玄宗,他活了七十八歲。

如果不算上安史之亂導致顛沛流離,他可能還要長壽。

在那個年代,唐玄宗要熬倒大部分太子還是有機會的。

二、皇帝死後,即使太子上位,面對安祿山這種標準的實力派,他敢強行清洗嗎?未必。

到了那個時候,安祿山這樣的實力派就有機會重新站隊。

換言之,只要安祿山擁有足夠多的籌碼,與新皇帝和解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比如說後來的河朔三鎮大佬,皇帝雖然一心想除掉他們,但大多數時候也隻能與他們和解。

但是這種做法,需要建立在雙方都時刻保持理性的基礎之上,所以往往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我之前寫過的來瑱,他認為皇帝足夠理智,所以放心大膽地前往都城。

結果皇帝偏偏一個想不開,來瑱當場就人頭落地了。

盡管皇帝最終付出了代價,但來瑱畢竟被殺了。

他等於是用自己的頭顱,為手下搭了一部登天的階梯。

何苦來哉?

對於這種局面,不但局中人看得通透,就連局外人也都洞若觀火。

有一次,李林甫的兒子看到有人在做苦役,就哭著問父親:如果哪天大禍來臨,我們就算想和這些人一起幹苦役,恐怕都沒機會吧?

對於兒子提出的尖銳問題,李林甫也隻能硬著頭皮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走到這一步根本就沒有選擇,還是努力撐下去吧!

子岫為將作監,見權勢熏灼,惕然懼,常從遊後園,見輦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滿前,一旦禍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樂曰:『勢已然,可奈何?』

李林甫的這種無奈,其實也是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無奈。

形勢比人強,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