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板蕩時期,李建成被封太子,長駐京城,協助其父李淵處理朝政,李元吉年紀尚幼,沒有領兵出征的資力與能力,因此,李世民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兵馬統帥,駕師遠征,開疆拓土。
可是,其時,李唐政權的周圍仍有諸多虎視耽耽的勢力存在,彼此的實力也僅在尺寸之間,所以,逐鹿稱霸的關鍵是看各股勢力的實力,而實力的增強,便是不斷積累賢才的表現。
於是,外圍的緊迫局勢加上全軍統帥的地位促使李世民實施大規模的招賢,武將之中的尉遲敬德,秦瓊,程知節等,謀臣之中的房玄齡,杜如晦等都是在這一過程中被招納進來的,此中謀臣就基本上形成了日後『文學館』中成員組建的基礎,十八學士中的房玄齡,杜如晦,薛收,虞世南,褚亮,蘇世長等人也開始在這個時候嶄露頭角。
『文學館』中聚集了眾多的政治人才,他們為李世民統一天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例如房玄齡,『賊寇每平,眾人競求金寶,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杜如晦『常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一個為李世民招攬人才,一個為李世民運籌指揮,在整個作為李世民『智囊團』的『文學館』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其它成員也紛紛效仿,盡己才能,替秦王打下了唐朝的萬裡河山。
此外,『文學館』中又集中了許多優秀的文史人才,為李世民『以史為鑒』政策的提出與運用提供了人才基礎。
例如,虞世南『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有規諷,多所補益』。
又如蘇世長,陸德明,孔穎達,顏相時,李守素等都曾運用自己的所長對李世民提出過諷諫,為李世民適時正確決策的提出與運用都有過重大影響。
『文學館』的建立也是太宗李世民提倡『崇武』到『尚文』的一大標志,唐朝社會從此擺脫了高祖時期仍留禍於武將占要職的局面,文治社會的基礎得以確立。
再者,『文學館』雖然存世不長,而繼承它的『弘文館』則將學文學儒的風氣從上而下波及整個社會,再加上當時唐朝開放地接納外來的異域文化,唐朝文明隨之繁盛。
最後,『文學館』關閉後,其『十八學士』的後人仍長期影響唐朝的政治發展直到天寶年間,其影響不可說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