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駕崩前,為何想要處死唐朝第一名將徐懋功?《網路歷史》

徐懋功當不起大唐第一名將的名號,第一名將隻能是衛國公李靖,李藥師。

而且單提徐懋功還容易產生歧義,由於《說唐》的關系,人們很容易把他和那個牛鼻子老道聯系在一起,說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隻是一個出奇制勝的軍師。

徐懋功是李世民手下不可多得的出色戰將,真名叫徐世勣,字懋功。

後被賜姓李,得名李世勣,而世字又犯了二主世民的諱,隻好舍棄,改為李勣。

論功績,李勣確實和李靖有得一拼,時人甚至將其和李靖並稱。

但據此評他為大唐第一名將實有過譽。

起碼,李靖入了武廟,位列十哲之一,李勣卻沒有。

李世民立了太子李治以後,心裡實實放不下這個有些懦弱的兒子,怕他就此葬送了李氏江山。

尤其是想到自己百年之後,像李勣那樣的功臣宿將必然自矜功名不聽調遣。

他若在,一切還在掌控之內,一旦他撒手歸西,朝中再無控制得了李勣的人了,必然會掀起一場君臣龍虎鬥——他特別害怕再次出現當年玄武門之變那樣搶班奪權的事件。

他自己是受益者,未必樂見其他人也是受益者。

思來想去,李世民便想出了先行貶黜李勣的謀略,將他發配到京畿之外去。

他死後,再由李治將其召回,委以重任。

如果李勣順從了便罷,稍有不忿之言,便徹底做了他,免得日後滋生禍端。

實際就是確保李治能順利當政,繼續李唐天下。

可這一計劃被李勣看破,對主上的詔命心領神會,毫無怨言地依詔而行,就避免了自己被做的命運。

李治上位,果然重新召回了李勣,委以軍國大事,是李治朝的股肱重臣。

而且,在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後這一事上,朝中大臣堅決反對,讓李治處境十分狼狽。

連他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成了名副其實的反對派。

倒是這個李勣,在君臣矛盾激化的關鍵時刻,幽幽來了句『此乃陛下家事』,就輕描淡寫地化解了李治立後的危局,使得武瞾成功上位,從此攪擾得李唐天下再一次陷入紛爭亂局。

後來,李勣的孫子徐敬業集結大軍打出了反武的旗號,公開反對武氏當朝,並由駱賓王草擬了文史上特別著名的《討武曌檄》一文,公開聲討武則天的罪行,欲誅除武氏一脈,恢復李唐舊制。

結果徐敬業被殺,他爺爺李勣的墳也被刨了,羞辱已極,那叫一個慘。

這就是當初李世民所謂要殺李勣的真實原貌。